本文作者:访客

光伏出清拼能耗!储能如何去产能?

访客 2025-08-08 13:01:00 37075
光伏出清拼能耗!储能如何去产能?摘要: 中国储能网讯:8月1日,储能行业迎来首部强制性国标GB44240-2024的实施。新标准对锂蓄电池和电池组提出23项严苛...

中国储能网讯:

8月1日,储能行业迎来首部强制性国标GB44240-2024的实施。新标准对锂蓄电池和电池组提出23项严苛安全测试要求,首批仅有20余家企业通过检测。

光伏出清拼能耗!储能如何去产能?

与此同时,工信部印发《2025年度多晶硅行业专项节能监察任务清单的通知》,41家硅料企业被纳入专项节能监察范围,要求各地主管部门在9月30日前报送结果。这一举措被业内视为光伏行业通过能耗指标推动产能出清的明确信号。

当能耗指标成为光伏产能的“硬尺子”,安全标准化作储能行业的“过滤网”,中国新能源产业正在迎来从粗放扩张到高质量发展的关键转折。

01

能耗管控,光伏行业打响产能优化第一枪

工信部此次发起的多晶硅专项节能监察,并非孤立行动。在工业节能监察过程中,相关部门要求贯彻落实《国务院办公厅关于严格规范涉企行政检查的意见》,规范监察程序措施,减轻企业负担。

光伏出清拼能耗!储能如何去产能?

此前,关于光伏去产能有两种观点:

一种是市场化去产能。从历史经验看,企业破产了,但产能还在,并不会消失。只要行业稍有复苏,哪怕就是有个10%的毛利率,这些产能出会开起来。像无锡尚德这样的陈旧产能,现在还在维持。如此下去,光伏这个行业或将永无宁日。像钢铁、电解铝这些重化工行业,在过去都经历了十多年的漫长而痛苦的去产能过程,损失巨大,代价沉痛。

另外一种就是政策强制性去产能。类似硅料环节的动议,“产能收储”,然后强制性报废一批,而且严禁新建产能。这种观点在硅料、一体化企业中得到大多数企业家的积极响应。

行业专家分析表示,光伏行业的集中度实际上已经很高,一体化企业CR10已经达到85%,硅料环节则更高。再想通过提升市场集中度实现优胜劣汰,已经不太可能。光伏几轮起落,已经相对成熟。产能过剩问题的本质,有各地产业招商、亲自下场的因素,有资本市场刺激的因素,并不是一个行业发展初期的集中度不高导致的。

同时,光伏行业本身具有强烈的能源属性,产品出口的电站方多为央国企和地方能源集团,受政策影响较大。

因此,通过能耗指标成为推动光伏产能出清的重要抓手。多晶硅材料制备技术国家工程实验室主任严大洲近期透露,正在推进修订多晶硅单位产品综合能耗标准,主要侧重于限制新建产能。机构分析师指出,后续政策可能对存量及新增产能实行管控,与产能收储协同推进,驱动落后产能有序退出。

业内人士认为,政策制定者似乎有意通过能耗管控与产能收缩形成组合拳。头部硅料企业可能成立合资公司收购落后产能,但因涉及企业众多、资金量大,相关工作仍在有序推进。

02

政策转向,储能行业市场化洗牌加速

与光伏行业的行政手段不同,储能行业正经历政策机制的根本性变革。今年2月,国家发改委、国家能源局联合发布“136号文”,明确取消持续近8年的新能源项目强制配储政策。

这一转向直击行业痛点——强制配储导致的低效资源配置、新能源企业成本压力激增、储能“建而不用”等问题。短期内,依赖政策补贴的储能企业面临订单缩减与营收压力。

光伏出清拼能耗!储能如何去产能?

被称为“394号文”的政策则要求2025年底前基本实现电力现货市场全国覆盖,并全面开展连续结算运行。这一政策借助市场价格机制引导储能资源优化配置,将加速淘汰落后产能,用市场这只“无形之手”发挥决定性作用。

据CESA储能应用分会产业数据库统计,此前,储能行业Top15头部企业产能就超过2000GWh。2025年1-6月,国内储能产业链包括公示、签约、在建、投产的产能项目共计236个,计划总投资达4870.13亿元。

从细分领域看,这些项目涉及锂电池、储能系统集成、液流电池、钠离子电池、固态、半固态电池、PCS、BMS、铅炭电池、铅蓄电池、钛锂电池、电池回收等诸多领域,可谓是千帆竞渡扩产能。

其中,新增的锂电池储能项目设计年产能最大,为1124.7GWh;系统集成项目产能规模第二,为271.1GWh;钠离子电池储能项目产能第三,为78.5GWh;另外,液流电池储能项目和固态、半固态电池产能项目规模分别为49.6GWh、59.5GWh。

另一方面,储能行业在8月1日迎来首部强制性储能国标GB44240-2024正式实施。该标准对锂蓄电池和电池组提出23项严苛安全测试要求,为行业设立明确的安全门槛。首批通过测试的企业仅有20余家,包括宁德时代、远景动力等头部企业。

业内专家分析认为,2025年上半年,头部企业开工率超70%,而中小厂商产能闲置率攀升。另有超15个储能项目(如海四达102亿元钠电项目、万润新能50亿元基地)因融资困难或技术滞后终止或延期,一些缺乏核心技术的跨界企业已经退场并终止储能项目,而新规将加速行业产能出清,预计2025年年底前至少30%的中小企业面临淘汰。

也有相关从业者表示,过去几年储能市场“蒙眼狂奔”,部分企业依赖低价和减配竞争,埋下安全隐患。如今行业从快速扩张期向高质量发展期过渡,市场从追求规模转向追求效率和效益,对储能的长期可持续发展来说是一条必经之路。

03

殊途同归,光储产业洗牌路径比较

光伏与储能两大产业虽紧密关联,当前产能优化路径却呈现明显差异。

光伏行业以能耗为突破口,政策导向明显。除能耗管控外,国家发改委明确将依法依规治理企业无序竞争,推进重点行业产能治理,规范招标投标。这些措施与6月修订的《反不正当竞争法》形成政策合力,禁止平台经营者强制商家低于成本价销售。

储能行业则依靠市场化机制和安全标准双重过滤。136号文取消强制配储后,储能资源将向新能源消纳困难区域倾斜,通过独立储能电站、共享储能模式参与电力现货市场。

随着政策与市场双重机制发力,光储两大产业新格局的轮廓愈发明显。

如光伏产业链价格已开始理性回归。根据硅业分会数据,当前N型复投料均价4.71万元/吨,颗粒硅均价4.43万元/吨,环比小幅上涨,预计已修复至头部企业全成本线以上。

储能行业则会在“立法+市场”双重纠偏下迎来技术竞赛,那些“价格卷王”们也将逐步转型为“技术卷王”和“价值卷王”:

1.价格卷王退场。法律红线与监管强化下,低于成本价的“自杀式竞争”注定难以为继。

2.技术卷王崛起。头部企业通过电芯迭代、构网技术、AI交易算法构建新壁垒。

3.价值卷王胜出。收益多元化与场景化创新成为竞争焦点,如用户侧综合收益模型、现货市场套利策略。

从长期来看,政策与市场将合力把中国储能产业从“赔本赚吆喝”的泥潭中拉出,转向“以技术换利润、以价值拓市场”的高质量发展新阶段。

一审:刘亚珍

二审:裴丽娟

三审:潘 望

光伏出清拼能耗!储能如何去产能?

觉得文章有用就打赏一下文章作者

支付宝扫一扫打赏

微信扫一扫打赏

阅读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