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作者:访客

核能发展热潮涌动——国际能源研报(2025年7月)

访客 2025-07-26 19:04:09 68365
核能发展热潮涌动——国际能源研报(2025年7月)摘要: 国际能源研报(2025年7月)杨永明(中能传媒能源安全新战略研究院)本期核心观点7月4日,美国总统特朗普签署“大而美”税...

国际能源研报(2025年7月)

杨永明

(中能传媒能源安全新战略研究院)

本期核心观点

7月4日,美国总统特朗普签署“大而美”税收和支出法案。从能源角度来看,法案以激进的政策调整,将美国能源战略重新锚定在传统化石能源上,同时对清洁能源产业施以重锤。这一法案不仅重塑美国能源格局,也将决定美国此后相当长一段时间的能源技术开发路径,并将对全球能源市场、气候治理产生深远影响。

近期,全球持续释放核能复兴积极信号。各国政府积极提供政策支持,世界银行融资禁令的解除为发展中国家发展核电注入资金活力,科技企业与核能行业的合作为核电的商业化应用打开新局面。随着全球能源结构向多元化、清洁化、低碳化加速转型,核能在应对全球气候变化过程中的作用愈发凸显。

近期,丹麦批准多个海上风电场延寿,日本通过立法允许在专属经济区开发海上风电,英国批准建设爱尔兰海最大海上风电场。根据彭博新能源财经最新报告,今年全球风电新增装机容量预计达到143吉瓦,同比增长17%,创下新纪录。海上风电虽然基数较小,但增长速度更快,预计2026年将突破100吉瓦,到2035年实现3倍增长。

7月5日,欧佩克发表声明称,欧佩克和非欧佩克产油国中的8个主要产油国决定8月日均增产54.8万桶。下半年,全球原油市场供需结构大概率会走向过剩,尤其是原油市场上传统的主导方“欧佩克+”为夺回市场份额而加码增产。2025年全球石油市场将在供需失衡、全球经济复苏不确定性和能源转型的交织影响下继续演变,而中东地缘政治冲突可能成为油价波动的关键变量。

6月10日,欧盟委员会正式公布对俄罗斯的第18轮制裁措施草案,新一轮制裁主要针对俄罗斯的能源收入和银行业,包括对俄罗斯“北溪”天然气管道实施限制,将更多俄罗斯银行列入制裁名单等。6月17日,欧盟委员会提出立法提案,欧盟将在2027年底前逐步停止进口俄罗斯的天然气和石油。当前的地缘政治局势加速重构全球油气贸易链,尤其是俄乌冲突以来全球天然气贸易格局正在经历深刻重塑。主要进口国能源安全需求增加,或将拉长全球LNG建设热潮。

特朗普“大而美”法案深刻影响能源行业

7月4日,美国总统特朗普签署“大而美”税收和支出法案(One Big Beautiful Bill Act),使其生效。在此之前,该法案已在众议院、参议院获得通过。这项法案主要内容包括减税、削减医疗保险和营养补助项目支出、增加军事和边境安全支出等,体现了特朗普的重要执政议程。从能源角度来看,法案以激进的政策调整,将美国能源战略重新锚定在传统化石能源上,同时对清洁能源产业施以重锤。这一法案不仅重塑美国能源格局,也将决定美国此后相当长一段时间的能源技术开发路径,并将对全球能源市场、气候治理产生深远影响。

首先,“大而美”法案对新能源冲击较大,主要是逐步取消新能源的税收抵免政策,使得新能源在美国的发展蒙上了一层阴影。法案规定了风电和光伏等新能源税收抵免取消的时间,在2026年开始建设的电站税收抵免逐步减少,2026年和2027年分别减少至60%和20%,2028年完全取消;取消在2026年开始建设的住宅分布式光储项目的税收抵免。2024年,美国太阳能装机量近50吉瓦,全球光伏装机约550吉瓦,美国光伏装机占全球的比重不足10%,但美国在全球范围内都是光伏产品的高价值市场,装机的下降还是会对整体市场产生影响。2024年美国的风电装机5.2吉瓦,全球风电装机约117吉瓦,美国装机占比不足5%,装机的变化对全球整体市场影响不大。

法案储能相关政策有所缓和,规定的储能税收抵免取消时间相较于风电和光伏要晚很多年,储能税收抵免在2033年/2034年/2035年分别减少至100%/75%/50%,2036年取消。储能政策的延续也为未来几年美国储能市场的发展奠定了基础,且从全球范围来看,美国储能市场近年来的装机几乎占到全球装机的三分之一,这也有利于稳定全球的储能市场,延续全球储能市场高增长的局面。

其次,“大而美”法案积极推动传统能源的复兴,提出强化传统能源开发,恢复和扩大联邦土地及近海的石油、天然气勘探和开发,简化租赁与审批流程,提出补充和修复国家战略石油储备,提升美国在全球能源市场的地位。法案开放了联邦土地与海域用于石油和天然气勘探开发,推翻了拜登政府之前设立的限制。根据规定,未来15年将在墨西哥湾进行30次租赁拍卖,每年在9个州内的联邦土地上开展30多次租赁,并允许油气行业进入阿拉斯加。该法案还削减了企业在联邦土地上开采石油与天然气时需支付的特许权使用费。

除了支持传统的油气资源外,法案对零排放核电生产抵免和清洁燃料生产抵免进行了修改或限制,并未完全取消。此前特朗普签署4项行政命令,聚焦核燃料自主、先进反应堆部署、简化审批流程及支持军事/AI设施能源需求,政策在电力方面积极推动核电等领域的复兴。从全球大环境来看,全球核电处在复苏的趋势中,也将带动美国核电产业链景气度上行。

总的来说,“大而美”法案将给美国能源转型前景设置诸多障碍。作为传统化石能源的坚定支持者,特朗普此举在意料之中,早在今年1月20日特朗普宣布国家能源紧急状态、加大传统能源开采时便有体现。法新社报道称,特朗普在竞选期间从大型石油公司获得了大约4.45亿美元的资金,他将清洁能源的倒退描述为对他所谓的“绿色新骗局”的胜利。德国《明镜》周刊网站此前报道称,“大而美”法案“将使整个美国大倒退”。

从全球层面看,在清洁能源市场,美国的主动退缩或将为其他国家创造更多产业发展的“真空地带”;在油气市场,作为全球最大油气生产国,美国采取油气增产政策将引发连锁反应,其新增供应或将引发市场波动,导致国际油价下行。但在复杂的全球政治、经济和能源发展背景下,其对全球石油、天然气格局的影响仍充满变数,最终是重塑全球油气市场秩序,还是在多方制衡下效果大打折扣,仍有待检验。

全球持续释放核能复兴积极信号

6月10日,世界银行宣布,解除长期以来禁止为核电项目提供资金的规定,世行行长彭安杰宣布世行将“重新进入核能领域”,重新支持核能项目,重点包括延长现有核电站寿命和发展小型模块化核反应堆(SMR),并计划与国际原子能机构(IAEA)深度合作,确保核安全标准和非扩散监管。世界银行在2013年正式实施对核能项目的融资禁令,旨在规避核能安全风险和技术不成熟带来的投资隐患,尤其针对发展中国家。事实上,世行对核能的投资一贯审慎,上一次资助核能项目还要追溯到1959年,当时支持了意大利拉蒂纳核电站项目。世行此次重大政策转变,标志着全球主要国家,特别是曾经反对核电开发的不少西方国家对核电的主流态度已经从“限制利用”转向“积极开发”。随后,亚洲开发银行也表示将评估是否解除此类禁令。金融机构投资意愿增强,将为全球核能产业发展提供强有力的资金保障。

核电作为可以大规模替代传统化石能源的基荷电源,尽管过往事故阴霾仍在,但是气候危机和激增的电力需求正在迫使多国将目光重新聚焦核电。6月10日,英国政府宣布,将在未来4年的更广泛支出审查中,向位于英格兰东南部的塞兹韦尔C(Sizewell C)核电站建设项目追加投资142亿英镑。塞兹韦尔C核电站位于萨福克郡,预计建设高峰期将创造约10000个就业岗位,建成后产生的电力将足以供应约600万户家庭。塞兹韦尔C将是英国20多年来建设的第二座新核电站。此次追加投资使英国政府对该项目的承诺总投资额达到178亿英镑,此前在支出审查前已投资36亿英镑。

6月12日,俄罗斯经济发展部发布消息称,俄罗斯国家原子能集团公司将在乌兹别克斯坦建设一座大型及一座小型核电站。乌兹别克斯坦小型核电站建设项目是俄罗斯国家原子能集团首个海外项目。该项目计划建设6座反应堆,每座反应堆的发电量为55兆瓦。该项目拟于今年夏季启动,核电站计划于2029年至2033年分阶段投入使用。

6月13日,欧盟委员会发布第八版《核能示范计划》(PINC)草案称,为支持成员国核电建设计划,2050年前需投资约2410亿欧元,其中2050亿欧元用于新建核电站,360亿欧元用于延长现有核反应堆的寿命。根据欧盟委员会的评估,到2040年预计欧盟超过90%的电力组合将来自去碳化能源,核能将与可再生能源一起发挥重要作用,预计欧盟的核能装机容量将从现在的98吉瓦增加到2050年约109吉瓦。这是欧盟自2017年以来首次调整核能战略。欧盟委员会同时指出,鉴于欧洲近期核电项目普遍超支且面临长期延误,需要推出更多金融工具,以降低私人投资者的高成本风险。

7月8日,法国总统府发表声明,法国电力公司将持有英国塞兹韦尔C核电站项目12.5%的股份,预计将投资11亿英镑。在主导该项目的合资公司中,英国政府将持有多数股权,预计投资达142亿英镑,以提供稳定的低碳电力,补充间歇性的太阳能和风能发电。

值得一提的是,曾经的弃核先锋德国放弃长期以来的反核立场。今年5月,新一届德国政府表示不再阻挠法国在欧盟立法中推动核电享有可再生能源同等待遇的努力。此前,德国已于2023年全面弃核,2024年可再生能源发电占比达57%,并始终拒绝承认核能的绿色属性。然而,当前的民调显示,55%的德国民众支持恢复核电,较3年前增长23个百分点。德国新任总理默茨积极推动核聚变技术和小型模块化反应堆发展,目前已经有初步技术研究计划,将利用这些新型核技术解决能源短板。德国的政策转向并非个例,欧盟范围内不少反核国家都开始重新拥抱核能技术。比利时日前正式废除《核电退出法》,比利时联邦议会以压倒性多数通过法案,正式废除2003年关于逐步淘汰核能和禁止建设核能新项目的法律,为新建核电站扫清法律障碍。几乎同一时间,丹麦议会投票推翻了长达40年的核电禁令,丹麦能源和气候部表示,新型核电技术小型模块化反应堆正在不断发展,丹麦将考虑投资这一新型核能技术。

与此同时,科技企业与核能行业的合作为核电的商业化应用打开了新局面。近期,美国亚马逊网络服务(AWS)公司与Talen能源公司签署长期协议,将从宾夕法尼亚州的萨斯奎汉纳核电站(总装机1920兆瓦)购买电力。协议有效期至2042年,将支持亚马逊日益增长的零碳能源需求,并满足其人工智能和云业务的运营。协议包括200亿美元的投资项目,预计将为宾夕法尼亚州创造1250个高技能工作岗位,还将探索小型模块化反应堆的建设以及增加该电厂发电量的可能性。

全球能源结构向多元化、清洁化、低碳化加速转型,核能在应对全球气候变化过程中的作用愈发凸显。国际社会就核能在应对气候变化、确保能源安全等方面的重要作用达成广泛共识,全球迎来新一轮核电复兴周期。国际能源署于今年1月发布的《迈向核能新时代之路》报告显示,随着投资增加、新技术进步和政策支持,核能发展将提速,全球核能发电量有望在2025年达到新高。报告指出,随着全球电力需求强劲增长,核能发展新势头有可能开启安全清洁能源的新时代。目前,全球有40多个国家支持提高核能结构,其关注度已达20世纪70年代石油危机以来的最高水平,小型模块化反应堆等技术创新加快推进,首批商业小型模块化反应堆项目预计于2030年左右投入运营。

多国加大海上风电支持力度

6月初,丹麦能源署批准将总装机容量23兆瓦的萨姆索(Sams)海上风电场的电力生产许可证延长10年直至2037年,这是丹麦首次对老式海上风电场进行延寿许可。萨姆索海上风电场建于2002年,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海上风电场之一,由10台2.3兆瓦的风电机组构成。随后,丹麦能源署正式批准奈斯特德(Nysted) 和米德尔格伦登(Middelgrunden) 海上风电场可继续从事发电业务,并分别将其运营寿命延长10年和 25年。据介绍,丹麦能源署共收到了5个最古老的海上风电场的延寿申请。除了上述已经决定延寿的3座海上风电场外,预计160兆瓦的Horns Rev 1(2002年投入使用)和8兆瓦的Rønland(2003年投入使用)风电场也将很快被批准延长运营寿命。

6月3日,日本议会通过一项关键修正案,允许在该国专属经济区(EEZ)开展海上风电项目。该法案于2024年1月首次提出,旨在释放日本超过400万平方千米的专属经济区资源用于可再生能源开发。迄今为止,风电场范围仅限于日本领海和内海,此次法案修正增强了日本扩大海上风电规模的雄心。风电在日本的能源计划中扮演着关键角色,日本已设定风电发展目标,到2030年实现海上风电装机容量10吉瓦,到2040年达到30~45吉瓦。然而,受通货膨胀和日元贬值等因素影响,海上风电开发的商业环境受到极大影响。三菱等公司宣布重新评估其在日本的项目,大幅放缓海上风电的安装进度。壳牌公司近期也裁减了专注于日本海上风电领域的团队,以收缩其低碳业务的规模。这一系列挑战促使日本政府在海上风电领域进行立法改革,希望能吸引到开发商投资日本海上风电。除了专属经济区相关法案外,有报道称,日本还正在重新考虑一系列海上风电法规,以降低风险并削减项目的成本。其中一项关键改革是将项目期限从目前的30年延长至40年。

7月4日,英国能源大臣米利班德批准爱尔兰海最大海上风电“莫纳海上风电场”项目的建设。英国政府当天发布消息称,该项目建成后预计可为超100万户英国家庭提供清洁、本土的电力供应,进一步推动英国向“清洁能源超级大国”目标迈进。这一数据基于英国家庭用电消耗统计及2024年海上风电负荷率计算得出,实际发电量将受场地具体条件影响。随后,7月15日,英国政府确认对差价合约(CfD)计划进行修订,将可再生能源合同期限从15年延长至20年。新规适用于太阳能、陆上风电、海上风电及浮动海上风电技术,将在2025年8月启动的第7轮分配(AR7)中实施。英国能源安全和净零排放部表示,此举旨在平衡可再生基础设施的高前期成本与长期回报,维持2030年清洁能源目标。

近期,彭博新能源财经发布《2025年上半年全球风电市场展望》指出,2025年全球风电市场将迎来历史性增长。根据彭博新能源财经最新报告,今年全球风电新增装机容量预计达到143吉瓦,同比增长17%,创下新纪录。展望未来,到2030年全球累计风电装机容量将翻番至2太瓦,2035年有望接近3太瓦大关,显示出风电在能源转型中的关键作用。从技术类型来看,陆上风电继续占据主导地位。报告显示,2025年新增装机中约91%将来自陆上风电,9%来自海上风电。预计未来10年陆上风电累计装机容量将增长一倍以上,到2035年达到2.5太瓦。海上风电虽然基数较小,但增长速度更快,预计2026年将突破100吉瓦,到2035年实现3倍增长。不过值得注意的是,由于成本上升、供应链紧张和政治不确定性等因素,报告下调了对海上风电的预期,2030年和2035年累计装机预测分别减少了8%和7%。目前看,行业仍面临诸多挑战,包括供应链问题可能延缓海上风电项目交付等。总体来看,2025年全球风电市场将实现创纪录增长,陆上风电继续发挥主导作用,海上风电则展现出更大的长期潜力。然而,要实现可持续发展目标,行业仍需应对成本、供应链和政策等方面的多重挑战。

全球原油市场持续震荡调整

近期,全球原油市场持续震荡调整。供应方面,回顾6月,以色列与伊朗之间冲突升级曾一度令全球能源市场紧张情绪飙升,市场担忧伊朗封锁霍尔木兹海峡,原油运输受阻。随后,紧张局势迅速消退,霍尔木兹海峡原油流量恢复。沙特6月原油出口量环比增加45万桶/日至633万桶/日,为一年多来最高水平。与此同时,伊朗和俄罗斯原油也未出现大规模减产。此外,“欧佩克+”不断加码的增产计划意味着全球原油供应还将扩大。当地时间7月5日,欧佩克发表声明称,欧佩克和非欧佩克产油国中的8个主要产油国决定8月日均增产54.8万桶。沙特阿拉伯、俄罗斯、伊拉克、阿联酋、科威特、哈萨克斯坦、阿尔及利亚和阿曼的代表当天举行线上会议,讨论国际石油市场形势及前景。声明说,鉴于当前市场基本面稳健,石油库存处于低位,8国决定调整产量。同时,8国将根据市场情况灵活调整增产节奏,以维护石油市场稳定。上述国家7月日均增产41.1万桶。上述8国2023年11月宣布日均220万桶的自愿减产措施,此后减产措施多次延期,于2024年12月延长至2025年3月底。8国今年3月决定自4月1日起逐步增加石油产量,以回撤自愿减产措施。此次宣布的日均54.8万桶增幅计划超出了市场普遍预期。此外,“欧佩克+”可能会在8月3日会议上批准将9月份产量增加约55万桶/日,这将使8国每日共217万桶石油重返市场。国际能源署前不久曾警告称,“欧佩克+”的增产决定可能导致全球原油供应过剩局面进一步加剧,并在其最新发布的月度原油市场报告中将2025年原油总供应预测从1.049亿桶/日上调至1.051亿桶/日。

需求方面,7月7日,在90天延期到期后,特朗普政府通知包括韩国、日本、塞尔维亚、泰国与突尼斯在内的多个贸易伙伴,美国将在8月1日开始实施更高关税。这一消息引发市场对贸易担忧情绪的再度升温,全球经济增长受阻将削弱原油需求。中短期看,随着欧美驾车出游旺季的到来,美国汽油消费出现季节性回升,6月炼厂开工率已回升至95%左右。不过,美国汽油消费回升温和,6月份以来汽油裂解价差整体走弱,并没有出现往年走强的特征。受制于新能源替代及需求增长放缓,美国今年驾车出游旺季汽油需求降至860万桶/日,低于往年旺季900万桶/日的水平。国际能源署近期预测,今年全球平均石油需求增长为70.4万桶/日,明年将增长为72.2万桶/日。美国能源信息署预测,今年全球石油需求增长为80万桶/日,明年将增长为110万桶/日。两个机构均认为,全球经济放缓和贸易紧张局势可能抑制需求增长,特别是美国政府的关税举措可能削弱亚洲新兴市场的需求潜力,或将给全球宏观经济带来重大不确定性。相较而言,欧佩克的预期始终乐观。欧佩克在其最新发布的月度报告中,维持了对2025年和2026年全球石油需求增长的预测不变,即2025年,全球石油需求将增加129万桶/日,到2026年,需求将进一步增加128万桶/日。欧佩克对原油需求的积极态度源于其对全球经济的乐观看法。欧佩克表示,印度、中国和巴西迄今为止的表现超出预期,而美国和欧元区则正在持续反弹。由此看来,2025年下半年的经济增长可能会好于目前的预期。综合各种因素,地缘政治危机对原油供应和运输冲击弱化,而消费前景因特朗普关税壁垒的影响很难乐观,季节性旺季对油价提振短暂。

上半年,受美国贸易政策不确定性以及与以伊冲突和俄乌冲突相关的地缘政治紧张局势的影响,原油价格波动剧烈。下半年,全球原油市场供需结构大概率还是会走向过剩,尤其是原油市场上传统的主导方“欧佩克+”为夺回市场份额而加码增产。全年来看,业内分析认为,2025年全球石油市场将在供需失衡、全球经济复苏不确定性和能源转型的交织影响下继续演变,而中东地缘政治冲突可能成为油价波动的关键变量。

地缘局势加速重构油气贸易链

6月10日,欧盟委员会正式公布对俄罗斯的第18轮制裁措施草案,新一轮制裁主要针对俄罗斯的能源收入和银行业,包括对俄罗斯“北溪”天然气管道实施限制,将更多俄罗斯银行列入制裁名单等。草案还建议将对俄罗斯的原油价格上限从每桶60美元下调至每桶45美元。自2022年2月俄乌冲突以来,欧盟已对俄罗斯实施了17轮制裁,涵盖能源、金融、贸易和个人等领域。第18轮制裁方案计划进一步收紧对俄能源出口的限制,尤其是通过“为欧盟再供能”方案,到2027年底逐步淘汰俄油气进口,并从2028年开始全面禁止从俄罗斯进口石油和天然气。

6月17日,欧盟委员会提出立法提案,欧盟将在2027年底前逐步停止进口俄罗斯的天然气和石油。匈牙利和斯洛伐克提出反对意见。匈牙利方面指出,能源政策属于国家主权范畴,欧盟提出的计划将威胁匈牙利的主权和能源安全。斯洛伐克方面认为,该方案未充分考虑该国的能源结构和经济现实,缺乏足够的过渡支持和补偿机制。

同日,俄罗斯总统普京在接受采访时表示,欧洲放弃俄罗斯天然气的决定对欧洲工业造成了负面影响。俄罗斯新闻社当天援引欧盟统计局数据报道称,欧盟5月进口俄罗斯石油交易额超过4.07亿欧元,创3个月来新高。其中,斯洛伐克购买了价值近2.06亿欧元的俄罗斯原油,俄对匈牙利的原油出口增长22%、交易额超过2.01亿欧元。今年1月至5月,欧盟从俄罗斯进口的石油交易总额为23亿欧元,比去年同期的29亿欧元有所下降。不过,多家媒体报道,尽管欧盟对俄罗斯石油的购买量受地缘政治紧张和制裁影响下降,但部分成员国对俄罗斯石油的依赖性依然较强。另据比利时智库布鲁盖尔研究所数据,2025年上半年俄罗斯对欧盟LNG供应量同比微增1.7%,共向欧洲输送约114亿立方米LNG。其中,欧洲6月单月进口俄罗斯LNG 19.7亿立方米,环比增长5%,同比增长27.5%。同期,俄罗斯通过土耳其溪管道向欧洲输送的天然气量亦达2024年以来季节性峰值。数据显示,俄罗斯上半年成为欧盟第四大天然气供应国。1—6月,俄罗斯向欧盟输送的天然气总量约为193亿立方米。低于挪威(479.5亿立方米)、美国(405亿立方米)和阿尔及利亚(199亿立方米)。

7月19日,欧盟理事会通过新规,允许成员国在10月1日至12月1日期间将天然气储存设施填充至90%(原规定为11月1日前完成)。新规将在欧盟官方公报发布后生效,预计9月正式实施,有效期至2027年底。根据新规,成员国可因市场或技术原因偏离目标最多15个百分点。截至当前,欧盟天然气储存量仅为63.9%,低于去年同期的81.6%。该政策旨在应对俄乌冲突导致的俄罗斯天然气供应减少问题。根据智库Ember近日发布的报告,欧盟天然气需求预计将在2030年前下降7%,从2023年的3260亿立方米降至3020亿立方米。这一趋势主要源于可再生能源的快速发展和电气化进程的推进。与此同时,欧盟国家计划在未来5年内将风能和太阳能总装机容量翻倍,预计到2030年可再生能源将满足欧盟66%的电力需求。电力在最终能源消费中的占比也将从目前的23%提升至30%。

当前的地缘政治局势加速重构全球油气贸易链,尤其是俄乌冲突以来全球天然气贸易格局正在经历深刻重塑。主要进口国能源安全需求增加,或将拉长全球LNG建设热潮。据路透社数据,2026—2030年,全球将有超过1.8亿吨/年新增LNG产能投产,但目前在建产能中,超过40%来自中东,基于潜在的地缘政治风险,能源安全需求的提升或导致买家需要将非中东LNG纳入资源池。值得一提的是,近日加拿大进入全球LNG出口市场。6月30日,加拿大首个大型LNG出口设施开始运营,首批LNG通过船运输往亚洲市场。该设施位于加拿大西部不列颠哥伦比亚省基蒂马特,目前每年能处理1400万吨LNG,第二阶段可扩建至2800万吨。这是继去年原油首次出口亚洲市场后,又一加拿大能源大宗商品出口亚洲。至此,加拿大正式进入全球LNG出口市场,为该国能源行业开辟了新的发展路径,也将对全球LNG供应格局产生重要影响。

觉得文章有用就打赏一下文章作者

支付宝扫一扫打赏

微信扫一扫打赏

阅读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