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俄蒙合作升级引领全球油气领域大变局
中俄蒙合作升级,全球油气领域迎来重大变革,三国在能源领域的合作将进一步深化,推动全球能源市场格局发生深刻变化,随着合作的不断深化,全球油气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将更加高效,能源转型和可持续发展的步伐也将进一步加快,这一重要合作将为全球能源安全、经济繁荣和环境保护带来积极影响。
中俄蒙能源合作升级!
(来源:微信公众号“石油Link” 文 | 木兰)
9·3阅兵期间,一场延宕二十余年、足以改变全球能源格局的跨国能源合作终获突破性进展。
9月2日,中国、俄罗斯、蒙古国三国元首在北京共同签署西伯利亚力量2号天然气管道建设与运营合作协议,为区域能源合作乃至全球能源市场注入重磅变量。
俄罗斯天然气工业集团董事长阿列克谢・米勒表示:“这将是全球天然气行业最大、最宏大、投资规模最高的项目。”
西伯利亚力量2号管道设计年输气量500亿立方米,合同期30年。
此次合作协议的签订,向全球释放出明确信号:作为当前全球最大的天然气进口国,中国未来的天然气进口结构将迎来重要调整。
这一变化将进一步重塑全球天然气贸易流向与市场格局,为区域能源安全与经济合作注入新的活力。
01中俄蒙联手,大项目敲定
在上合峰会后的9月2日,中国、俄罗斯、蒙古三国元首在北京人民大会堂举行中俄蒙元首第七次会晤。
三方就过境蒙古国的“西伯利亚力量-2号”跨国天然气管道签订了具有法律意义的备忘录。文件交换仪式在中俄蒙三国元首的见证下举行。
作为此次合作的重点项目,“西伯利亚力量-2号”管道设计年输气量达500亿立方米,相当于俄罗斯当前天然气出口总量的15%。
项目落地后,中国在俄罗斯天然气出口市场中的份额将大幅提升至35%以上。
针对该管道天然气价格,俄气董事长米勒表示,得益于更短的运输距离,其价格“客观上低于欧洲市场水平”。
俄罗斯总统普京强调说“这是一份互利共赢的协议。协议的执行遵循市场原则,且是符合该地区特点的市场原则,天然气价格并非依据当前即时价格确定,而是按照一套特定公式计算得出,这套公式完全客观,且以市场变量为基础”。
除新项目推进外,中俄双方还就现有天然气管道输气量提升达成了一致。
“西伯利亚力量”输气管道(即中俄东线天然气管道)的年输送量将从380亿立方米增至440亿立方米,“远东”天然气管道的年输送量则从100亿立方米增至120亿立方米。
据了解,中俄东线天然气管道已于2019年正式投运,并在去年11月实现全线贯通。
该管道起于俄罗斯东西伯利亚,经布拉戈维申斯克进入中国黑龙江省黑河市,最终南抵上海,纵贯我国9个省区市,总长度达8111公里。
而中俄远东天然气管道的气源来自远东萨哈林大陆架气田,规划途径我国黑龙江、吉林、辽宁等省份,为东北地区能源供应提供重要支撑。
随着上述项目的落地与扩容,自俄罗斯输送至中国的天然气年输送量将提升至1020亿立方米,我国能源供给能力与进口多元化水平将得到显著加强。
在能源合作之外,三国还同意将中俄蒙经济走廊规划有效期延长5年,至2031年。
截至目前,中国与俄罗斯之间已规划或投运的油气管道共计四条,具体包括:中俄原油管道(设计年运输量3000万吨)、“西伯利亚力量”天然气管道(年输送量440亿立方米)、“西伯利亚力量-2号”天然气管道(设计年输气量500亿立方米)、中俄远东天然气管道(年输送量120亿立方米)。
这些管道涉及的年输送总量相当于1.1亿吨油当量,将持续为我国能源安全与经济发展提供有力支撑。
02十数年延宕,一锤定音
西伯利亚力量-2号管道的合作设想,最早可追溯至2004年。
彼时,中俄已就能源领域战略合作达成初步意向,为这一跨国能源项目埋下伏笔。
2006年,中俄签署的谅解备忘录中首次规划出该项目的雏形,提出建设东西两条输气线路:西线管道计划输送西西伯利亚开采的天然气,经中国新疆入境;东线管道则途经俄罗斯远东地区,最终接入中国东北地区。
然而,项目推进的核心障碍在于天然气价格分歧。
俄方长期希望参照其对欧洲出口的高价格(约400美元/千立方米)制定协议。
中国则坚持结合中国市场实际承受能力,参考自中亚进口天然气的较低价格(约235美元/千立方米)展开协商。
这一关键分歧导致谈判陷入拉锯,时间跨度长达十余年。
直至2014年乌克兰危机爆发,俄罗斯遭受西方制裁后选择加速推进“东向战略”,才为中俄能源协议的突破创造了契机。
同年5月,俄罗斯天然气工业股份公司与中国石油正式签署供气协议,协议期限长达30年。
此后,中俄东线天然气管道顺利投运并实现全线贯通,但西线管道西伯利亚力量-2号管道的规划历程则是一波三折。
项目起点为俄罗斯西伯利亚境内的大型气田,终点为中国北部,最终并入中国天然气主干网。
最初,俄方计划让管道穿越阿尔泰地区直通中国,后调整为过境蒙古国。
蒙古段长约800-950公里,曾被称为“东方联盟”管道。
过境蒙古国的方案本应具备多重优势,既能缩短管道建设里程,又能带动蒙古国经济发展,进一步深化中蒙俄三国地缘联系。
但蒙古国的利益诉求却成为新的谈判变数。其不仅希望获取管道过境费,还提出参与基建、寻求出海口等额外诉求。
资料显示,蒙古国曾提出每年收取10亿美元过境费,折算后相当于每立方米天然气收取0.2美元,这一标准远超国际通行水平3倍以上,直接导致谈判陷入僵局。
为打破困局,俄方曾尝试绕开蒙古国、经哈萨克斯坦建设管道的替代方案,但因哈萨克斯坦现有油气管道运力已饱和而被迫放弃。
此前考虑的阿尔泰至中国西北方案,也因阿尔泰山脉地形复杂、施工难度大、建设成本高而早早被排除。
从地缘格局来看,蒙古国被中俄两国完全包围,经济发展高度依赖中俄,即便其曾推行“第三邻国”战略,也难以脱离与中俄的务实合作。
最终,在中蒙俄三国多轮协商与利益协调下,各方终于就管道项目达成共识。
此次相关备忘录的签署,标志着三国在利益分配上找到了新的平衡点。
对俄罗斯而言,可借此开拓东方能源市场,对冲西方制裁影响;对中国而言,能进一步拓展稳定、多元的能源供应渠道;对蒙古国而言,则可通过参与项目提升经济活力与区域影响力。
正如俄罗斯总统普京所言:“大家都很满意,大家都对这个结果感到高兴。”
03俄气东进,中国加大进口
俄罗斯作为全球石油和天然气生产大国,与中国这一全球石油和天然气需求大国,在全球油气能源格局中均占据关键地位,任何一方油气战略的调整,都会对全球格局产生深远影响。
在俄乌冲突前,欧洲一直是俄罗斯天然气的最大买家。
但冲突爆发后,欧洲出于地缘政治等多方面因素考量,大幅削减自俄罗斯进口天然气的数量。
2024年,俄罗斯对欧洲的天然气出口量已降至战前水平的30%。欧盟还设定目标,计划到2027年完全淘汰俄罗斯能源。
在此情形下,俄罗斯不得不将目光东移,积极寻求稳定的东方市场,而中国自然而然成为俄罗斯天然气东进战略的核心。
2024年,俄罗斯出口至中国的管道天然气增长了25%,彰显出双方能源合作的强劲上升势头。
再看中国,目前已成为全球最大的天然气进口国。
2024年,中国天然气进口量进一步增长,且来源更加多元化。
当年,中国进口管道气760亿立方米,增幅达13.1%,其中俄罗斯的中俄东线管道气是主要的增量来源。
在液化天然气方面,2024年中国进口量为1057亿立方米,占天然气进口总量的 58%。
中国主要的LNG进口国包括澳大利亚、卡塔尔、俄罗斯、马来西亚、美国等。
在国内天然气消费量没有大幅增长预期的背景下,中国从各国进口的天然气必定会是此消彼长的关系。
数据显示,2025年以来,中国进口天然气总量下降了6.9%,这一现象与国际气价高位运行、国内需求增速放缓有关,关税政策也产生了重要影响。
例如,受关税影响,自2025年2月6日起,中国未再进口美国LNG,1-4月,自美国进口的LNG总量同比大幅下滑约71%。
2月份数据显示,自澳大利亚进口的天然气量降至2017年5月以来的最低水平。
与此同时,中国从卡塔尔及俄罗斯等国进口的天然气显著增加。
2025年2月,卡塔尔超越澳大利亚,成为中国当月最大的LNG来源国,占当月中国LNG进口总量的37%。
日前,来自俄罗斯受美国制裁的北极LNG 2出口项目的首航货船停靠中国,这表明LNG也成为俄罗斯向中国出口天然气的重要方式之一。
西伯利亚力量2号管道协议的签订,将使中国成为俄罗斯天然气更为重要的出口目的地,进一步紧密两国之间的能源纽带。
相关预测显示,到2030年代初,俄罗斯天然气在中国市场的占比将从目前的10% 提升至20%,实现翻倍增长。
届时,中国将通过增加管道气进口,逐步降低对他国LNG的依赖程度,这将进一步增强中国在全球天然气市场的议价能力。
国际能源署数据显示,2025年亚洲天然气消费量占全球比重已达42%,超过欧洲。
这表明亚洲正从过去全球天然气市场价格的被动接受者,逐步转变为具有定价影响力的市场主体。
在此背景下,中俄蒙天然气协议的达成不只是一条管道的建设规划,更可能成为加速俄罗斯能源东进西缩的关键事件,进而重塑国际能源市场的权力结构,对全球能源市场未来发展走向产生深远影响。
作者:访客本文地址:https://www.nnobu.com/nnobu/3018.html发布于 2025-09-20 13:02:21
文章转载或复制请以超链接形式并注明出处新华能源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