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头部的责任,未来的答案:海辰储能的选择

中国储能网讯:
这是一个烈火烹油、野蛮生长的时代;也是一个冰河暗涌、生死竞速的时代。
2024年,“发展新型储能”首次写入《政府工作报告》,资本与政策闻风而至,无数创业者涌入这条万亿级新赛道。
但高速增长的画卷之下,一股“内卷”暗流正吞噬整个行业的根基。储能电芯价格从23年的近1元/Wh急剧跌至如今的不足0.3元/Wh,七成跌幅击碎了所有人对利润的幻想。
随之而来的是密集的专利诉讼、人才流动受限和白热化的资源争夺,这片热土正在变成一片高压而敏感的博弈场。
风暴的中心,破局的方向究竟在哪里?
当政策红利逐渐消退,目光不约而同地投向了那些位于产业塔尖的头部企业。
他们的决策,将深刻影响整个行业的竞争逻辑与产业生态。
是选择以体量碾压一切对手?还是引导行业协同进化,打造一个多元共赢的产业生态圈?这不仅是企业的战略选择,更是整个行业走向的关键转折点。
01
“压舱石”之责:告别血色价格战,回归价值彼岸
储能行业的价格博弈,故事熟悉而惨烈。2023年工商业储能柜一度报出高达1.55元/Wh的价格,但到年底已跌至0.88元/Wh;2024年,储能价格继续下探。2025年1月,0.499元/Wh的超低报价横空出世,几乎击穿所有厂商的成本防线,创下历史新低。
“没有最低,只有更低。”这句行业戏言的背后,是整个产业链的呻吟与哀鸣。
在这样的背景下,头部企业本应是市场的“价值锚”,是稳住信心的“定盘星”。然而,部分龙头却反其道而行,凭借自身的规模和资源优势,挥舞价格战的屠刀,将本已深陷寒潮的市场进一步推向崩溃边缘,把大量中小企业一步步逼向出局。
02
格局之辨:是拆掉围墙,还是筑高城墙?
领导者的格局,体现在他是否愿意为整个行业的创新“松绑”与“赋能”,而非只是为自身构筑一座固若金汤的“护城河”。
人才之战:流动的活水,还是封闭的死潭?
在技术快速迭代的储能行业,人才是第一资源。然而,一场无形的“人才封锁战”,却正在以一种压抑的方式限制着整个行业的发展。
一位曾从头部电池企业离职的资深工程师向媒体无奈表示:“友商基本都在竞业名单里,我们这些普通人,哪里玩得起动辄百万的官司?”近年来,一些企业将本应用于防范关键机密泄露的竞业协议,变成了一张密不透风的大网,其适用范围甚至扩展至数百家产业链相关企业。
这堵“人才之墙”短期内或许能保住个体企业的技术积累,但从长期看,它扼杀了知识的流动与经验的共享,将整个行业割裂为一个个“人才孤岛”,最终损害的,是整个生态的创新活力。
相较之下,硅谷的经验发人深省。加州《商业与职业法》第16600条就明确规定,禁止限制他人从事合法职业的合同。2024年,美国联邦贸易委员会(FTC)进一步批准全国范围内的竞业限制禁令,预计将带来诸多红利。这一政策的预期效益不仅体现在经济层面,更说明:知识的自由流动不是资源流失,而是创新的催化剂。
真正的技术领导力,从来不靠堵截人才流动来维持。具备远见的企业,应当以开放的心态欢迎人才在生态内自由流动。与其筑起“高墙”防离职,不如构建“蜂巢型”协同生态,让人才愿意留下,也愿意回来。
技术之战:共享的火炬,还是封闭的壁垒?
近年来,储能行业的专利诉讼愈演愈烈。知识产权本是鼓励创新的保护机制,但当它被异化为打压对手的工具,行业便走上了“技术封建化”的歧路——专利不再是护盾,而成了长矛。这种做法不仅压制后进者,也在无形中拖慢了整个行业的技术进步。
而放眼全球,真正伟大的企业早已用行动表明了另一种选择:开放与共享。
令人动容的例子来自联合国医药专利池(MPP)。这个机制通过与专利持有方达成开放许可协议,让多种救命药物能够广泛共享。其成果令人震撼——在非洲,用于治疗艾滋病的药物成本,从每年1万美元降低至70美元以下,得以拯救数以千万计的生命。
同样的故事也发生在科技领域。曾因封闭而备受诟病的微软,在近年彻底转向开放:不仅开源核心框架,收购GitHub,更与谷歌、苹果等昔日对手联手推广开放标准。这背后的逻辑清晰而深刻:新时代企业的真正价值,不在于你拥有多少壁垒,而在于你连接了多少生态。
从MPP的生命奇迹,到科技巨头的携手标准,这些智慧的实践无不在向储能行业的头部企业提出同一个拷问:我们要奔向星辰大海,还是固守一亩三分地?
03
一束不同的光:海辰储能的“反内卷”之路
在整个行业被“内卷”的阴霾笼罩之际,仍有少数企业选择了一条更艰难,却也更清醒的道路。
其中,成立尚不足六年、却已跻身全球储能电池出货量TOP2的海辰储能,无疑提供了一个极具启发性的“反内卷”范本。
战略定力:向内求索的孤勇,而非向外拼杀的狂热
海辰的故事,始于一个在当时看来甚至有些“逆势而行”的选择——在创立之初,面对动力电池市场的巨大诱惑,公司管理层顶住了所有压力与质疑,坚定奉行“专注储能”这一核心战略。
在所有年出货量达到GWh级的电池企业中,海辰是唯一一家完全专注储能赛道的公司。这种近乎“苦行僧式”的长期主义,让海辰在行业真正迎来风口时,具备了厚积薄发的底气。
当其他企业被价格战裹挟、陷入生存焦虑时,海辰始终将资源集中投向技术研发与产品价值提升,其用真正的创新溢价和成本效率,理性回应市场内卷。在2024年行业大幅降价背景下,海辰仍实现2.88亿元净利润,不仅跑赢了价格战,更兑现了价值信仰。
差异化竞争:为行业“做大蛋糕”的远征,而非抢食存量的内耗
海辰的另一个关键抉择,是通过技术错位和应用突破,跳出同质化竞争的泥淖。
当大多数厂商还在280Ah标准电芯上打得不可开交时,海辰率先将目光投向长时储能这片蓝海——其全球首发的∞Cell 1175Ah大容量储能电池及适配4小时以上场景的6MWh+系统平台石破天惊,打破了“系统向电芯正向开发”的技术瓶颈,让“长时储能”第一次具备大规模商业落地的可能。
这套差异化打法如同一记精妙的“产业腾挪术”——既规避了最激烈的红海搏杀,又为行业开辟出全新的应用场景和潜在市场,真正意义上“做大了蛋糕”。
开放共建:从“单打独斗”到“雁阵齐飞”的生态布局
作为一家已跻身行业头部的新锐企业,海辰从未沉迷于“单打独斗”,而是从创立之初就主动嵌入产业链生态,追求与上下游伙伴的共生共赢。
在内部,它与供应商联合攻关,在原材料、制造工艺上协同创新;在外部,它构建开放平台,与全球客户与合作方深度链接。通过战略定力、技术错位、生态共建,海辰正在从一个产品驱动者,成长为具备链主能力的系统型企业。
这条成长路径,不仅使其自身跑出了高质量发展的加速度,也为整个行业提供了一个清晰的“反内卷、促共赢”的可行样本。
04
结语:告别内卷,共赴山海
储能行业的未来,将走向何方?
回望这条赛道,它足够宽广,足以容纳百舸争流。然而,如果沉溺于无序、短视的“内卷”之中,终将导致集体沉沦。
中国储能产业的繁荣,不仅需要政策引导与资本投入,更呼唤一批具备长期主义精神与系统性眼光的头部企业,勇敢站出来,承担起行业引领者的责任。
正如那句老话所说:“一花独放不是春,百花齐放春满园。”
唯有摒弃零和博弈的旧思维,拥抱开放协作的新范式;唯有打破孤军奋战的格局,汇聚产业链上下游的合力,才能真正将“中国储能”的集体优势,转化为在全球舞台上无往不胜的系统性竞争力。
未来或许依旧充满挑战,但正因为山高水远,才值得我们风雨兼程、携手奔赴。
一审:刘亚珍
二审:裴丽娟
三审:潘 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