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锂价上涨或促使储能行业加速回归理性

中国储能网讯:
图2024年以来国内碳酸锂价格走势
连日来,碳酸锂价格的强势反弹,让储能再次成为舆论的焦点。
自今年6月触底以来,碳酸锂价格在短短一个多月内涨幅超过36.9%,至7月底重回8万元/吨的“盈亏平衡线”,此后,锂价震荡性上涨,截至8月18日国内期货收盘,碳酸锂2509合约收报89300元/吨,涨4.86%。
这一价格走势的转变,不仅让锂矿企业看到了希望,也让那些因成本压力而停滞的储能项目似乎迎来了转机。那么,锂价上涨真的能让储能停滞项目重启吗?
锂价的大幅波动,本质上是供需关系失衡的结果。过去几年,碳酸锂价格从2023年碳酸锂期货上市时的23万元/吨到2025年4月首次跌破7万元/吨关口,价格持续下跌让整个锂电产业链陷入困境,众多锂材料商因产品价格走低而巨亏,如天齐锂业长期处于“成本倒挂”状态。
为了应对价格下跌和产能过剩,锂矿企业纷纷采取减产停产措施。海外锂矿开采企业如美国雅宝、澳大利亚锂矿商Core Lithium 等率先宣布停产,国内企业也紧跟其后。中矿资源进行生产线升级改造,江特电机停产检修,宜春部分涉锂资源矿权企业因手续问题被责令停产,这些举措使得市场上的锂供应量减少,为价格反弹奠定了基础。
需求端的变化同样不可忽视。虽然新能源汽车市场极度内卷,价格疲软,但储能领域需求却持续放量。
据CESA储能应用分会数据库不完全统计,2025年1-6月,国内新型储能新增装机21.9GW/55.2GWh,同比增长69.4%(功率)/76.6%(容量),大容量储能电芯对高密度磷酸铁锂材料的采购需求激增,部分企业订单排产已延长至 2026年一季度。
上述供需关系的变化,共同推动了碳酸锂价格的上涨。
锂价的下跌,让储能市场迎来了规模化应用的春天,近两年新型储能新增装机持续保持高速增长,然而,随着市场竞争的加剧,价格战使得储能企业利润空间被严重压缩。
图2024年以来国内碳酸锂价格走势
众多储能电池、储能集成商企业在成本压力下元气大伤,部分企业被迫退出市场,还有众多企业撤销了部分储能电池、储能系统生产产能规划。一些储能项目也因成本过高、盈利预期不佳、国内外环境变化陷入停滞、延缓。
据CESA储能应用分会数据库不完全统计,2025年以来,已有至少26个储能产能类、电站类项目相继终止、延期,储能产能类涉及的技术类型包括锂离子电池、钠离子电池、固态电池、储能逆变器、系统集成等项目,电站类涉及独立储能、光储、压缩空气等项目,涉及的投资资金超百亿元。
锂价上涨,或许会给这些停滞项目带来了曙光,锂价回升将使得储能电芯、系统成本上涨,部分开发商为锁定成本,开始重启或加速推进原计划搁置的产能和应用项目。
但现实情况可能更为复杂。对于那些已经签订了低价供货合同的储能企业来说,锂价上涨意味着成本的进一步增加,利润空间被进一步压缩,即使项目重启,也可能面临亏损风险。
而且,储能项目的开展不仅仅取决于锂价,还受到政策、市场竞争、技术创新等多种因素的影响。
在储能电芯成本构成中,碳酸锂占磷酸铁锂电池成本的40%,其价格波动对储能系统经济性影响显著。据测算,碳酸锂价格每上涨1万元/吨,储能电芯成本增加约0.05元/Wh,系统成本上升0.08-0.1元/Wh。
当前,储能项目盈利模式普遍依赖补贴和电价差,成本敏感度极高,尤其是大型工商业与地面电站对价格敏感度最高,锂价的波动会导致储能系统的价格涨跌,储能也会因IRR(内部收益率)降低导致项目延期。
从技术层面看,2025年,500+Ah电芯陆续进入量产期,一些储能项目的延期停滞主要是因为老旧产能因技术迭代跟不上而淘汰,锂价的变化对其影响不大。
笔者复盘锂价的上涨与下跌周期,持续时间往往是2-3年,但此轮的锂价上涨与2023年的情况不可同日而语,对储能行业的影响或许也不会像2023年那样大。
一是因为全球锂资源供给仍在增长,2025年全球规划锂资源产能超过200万吨LCE(碳酸锂当量),远超需求预测,长期看价格可能回落。
二是,储能行业竞争格局初定,市场份额向头部企业集中,订单爆满,产能拉满,为稳定客户和市场份额,都在试图减少锂价变化对产品价格造成的影响,如宁德时代、比亚迪等头部企业,通过长期协议锁定锂资源,规避涨价风险。
从政策引导方面看,从顶层设计到主管部委,今年多次召开会议打击“价格战”、“内卷式” 竞争,新修订的《反不正当竞争法》明确禁止低于成本的恶性价格战,《中华人民共和国价格法修正草案(征求意见稿)》也对不正当价格行为进行了规范。这些政策的出台,为原材料供应链及储能行业回归理性竞争营造了良好的发展环境。
过去两年,储能行业野蛮生长,靠低价和补贴跑马圈地,如今,锂价上涨撕开了泡沫,让市场从规模扩张回归价值竞争。
对于储能企业来说,尽管锂价上涨给储能行业带来了诸多不确定性,但从长远来看,储能行业的发展前景依然广阔。
未来,产业链企业需要在技术创新、成本控制、市场拓展等方面下功夫,加强与上下游企业的合作,建立稳定的供应链体系,降低原材料价格波动带来的风险。
同时,积极拓展海外市场,尤其是中东、澳洲、非洲等新兴市场,寻找新的增长点,加大技术研发投入,提高产品性能和竞争力,以适应市场的变化。
(备注:第三方引用和转载来源于CESA储能应用分会和中国储能网的数据,请注明来源,否则将追究法律责任。)
一审:刘亚珍
二审:裴丽娟
三审:潘 望
作者:吴涛 来源:储能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