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作者:访客

电动自行车安全“防护网”持续升级

访客 2025-08-03 16:43:48 17029
电动自行车安全“防护网”持续升级摘要: 在业内人士看来,未来随着相关技术规范的实施和消防安全综合治理工作的深入推进,通过强化标准执行、完善配套设施、加强监管执...

电动自行车安全“防护网”持续升级

在业内人士看来,未来随着相关技术规范的实施和消防安全综合治理工作的深入推进,通过强化标准执行、完善配套设施、加强监管执法等措施,将进一步提升电动自行车产品本质安全水平,构建更加安全可靠的出行环境。

电动自行车安全“防护网”持续升级

近日,工信部、公安部、市场监管总局、国家消防救援局联合印发《关于强化电动自行车强制性国家标准实施 加快新产品供应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意见》从严格电动自行车生产管理、认证管理、销售监督、登记管理等方面作出部署,推动电动自行车全产业链各环节按照新标准要求调整和适配,加快形成适应新标准要求的产业生态和监管模式。

作为我国保有量近4亿辆的重要短途出行工具,电动自行车在快速普及的同时也面临着产品质量与安全性能的考验,频发的火灾事故时刻警醒各方进一步加强电动自行车安全管理刻不容缓。在业内人士看来,未来随着相关技术规范的实施和消防安全综合治理工作的深入推进,通过强化标准执行、完善配套设施、加强监管执法等措施,将进一步提升电动自行车产品本质安全水平,构建更加安全可靠的出行环境。

规范安全管理刻不容缓

电动自行车与人们生活出行息息相关,其安全问题一直备受关注。近年来,由电池不合规、线路老化等因素引发的火灾事件频发,给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造成威胁。今年7月24日,福建省莆田市仙游县一居民家中,一辆正在充电的三轮助力电动自行车,突然起火,现场浓烟滚滚;7月6日,北京大兴区消防救援支队接到总队指挥中心调度命令,位于辖区兆丰桥南1公里处有一辆电动自行车起火,经调查发现火灾由非原装电动自行车电池故障引起。

国家消防救援局公布的数据显示,2023年全国接报电动自行车火灾2.1万起,比2022年增长17.4%。

“当前,我国电动自行车社会保有量约3.8亿辆,随着产销量逐年增长,锂电池电动自行车总量和占比也在逐步提高,其中很多电池都存在使用时间长、使用环境及保养条件差、质量参差不齐等问题,威胁老百姓的生命财产安全。”工信部消费品工业司司长何亚琼指出。

当前形势下,规范电动自行车管理势在必行,刻不容缓。2024年4月,国务院安委办召开视频会议,部署全面启动电动自行车安全隐患全链条整治行动。同时,政策监管方面也在不断趋严。同年7月,工信部等五部门组织修订的强制性国家标准《电动自行车安全技术规范》(GB 17761—2024),已于2024年12月31日正式发布,将于2025年9月1日实施。

何亚琼表示,新标准实施后,将产生五方面积极效果:一是降低火灾事故隐患和危害;二是减少交通事故风险;三是有效防范非法改装;四是提升车辆整体安全性能;五是更好满足消费者日常使用需求。

“电动自行车安全隐患全链条整治的效果,最终还是要体现在能否给人民群众提供安全放心的产品和使用环境,体现在能否有效压降火灾数量和人员伤亡。”国家消防救援局消防监督司一级指挥长孙毅军表示。

事实上,整体来看,近年来在产业各方的共同努力下,电动自行车安全治理已取得阶段性成效。最新统计显示,今年上半年全国发生电动自行车火灾7048起,同比下降44.7%。

多环节治理仍存挑战

电动自行车产业链涵盖多个环节。有分析人士指出,当前电动自行车生产、销售、上路、使用等方面存在尚未解决的挑战,亟需各方进一步通力协作,助力产业链上下游协同发展。

电动自行车安全“防护网”持续升级

孙毅军表示,新版强制性国家标准《电动自行车安全技术规范》的实施,强化了配件阻燃性能、锂电池安全性能,提升了防篡改功能,对于提高电动自行车本质安全水平非常关键。长远来看,一定会降低火灾风险、减少火灾事故发生。不过,他同时指出,短期内火灾事故数量大幅下降还不太现实,主要原因一是老旧电动自行车存量还比较大,二是停放充电条件还没有完全满足。

具体来看,在当前老旧电动自行车存量巨大的背景下,尽管国家已推出电动自行车以旧换新政策,但难以短期内全部置换为符合新国标的安全水平较高的新车,老旧车辆和电池带来的火灾隐患或仍将存在。此外,用户在充电过程中存在的不规范行为也会带来安全风险。

“部分电动自行车车主选择上楼居家充电而不太愿意下楼充电,主要是因为下楼充电经济性或便利性不足。”车夫咨询合伙人曹广平分析称,“楼下充电设施少,甚至没有,有的话费用还相对高一些。另外,充电地点离居住单元很远时,居民往往会感觉充电非常不便。”

从数据来看,目前全国住宅小区已建成投用的充电端口有3900余万个,住宅小区总体配建比约为20%,距离各地确定的30%左右的目标值还有一定差距。同时,区域发展不平衡问题突出,江西、宁夏等地建设进度较快,而广东、广西、山东等地配建比较低,缺口较大。

推动新旧标准车辆过渡

业内人士认为,电动自行车安全治理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政府完善标准与监管、企业强化技术研发与质量管控、市民提升安全意识与规范使用,形成多方协同共治格局,构建从生产到使用的全链条安全防线,有效防范安全隐患,保障电动自行车行好“安全路”。

《意见》提出,建立长效监管机制。电动自行车及电池行业协会商会等要加强行业自律,督促行业经营主体落实《电动自行车安全技术规范》,维护市场秩序,促进行业健康发展;引导生产企业落实电动自行车、锂离子电池行业规范条件有关要求,坚决带头守信守法,加强质量品牌建设,提高企业质量控制能力和产品一致性,从源头狠抓严管,规范经营行为,为消费者提供更安全、更可靠的电动自行车产品。

值得注意的是,去年4月,工信部会同市场监管总局、国家消防救援局发布了《电动自行车行业规范条件》,从企业布局、工艺装备、产品质量管理、安全生产、消费者权益保障等方面对企业提出要求。这份文件被业内视为电动自行车行业“白名单”。

目前,两批“白名单”包含30家符合规范条件的电动自行车生产企业名单,涵盖当前主流的14个电动自行车品牌,市场份额占比超60%。“白名单”制度实施一年多以来,一方面企业标杆示范效应更加明显,另一方面产品质量保证能力有效提升。

此外,当前我国电动自行车以旧换新进度也不断加快,在业内人士看来,随着电动自行车新一轮以旧换新行动推进,将进一步淘汰风险隐患较高的老旧电动自行车。数据显示,截至6月30日,全国电动自行车收旧、换新各846.5万辆,是2024年的6.1倍,江苏、河北、浙江等3个省份销量均超100万辆,另有安徽、山东等16个省份销量超过10万辆。

电动自行车安全“防护网”持续升级

电动自行车安全“防护网”持续升级

文 | 本报记者 姚美娇 杨梓

End

欢迎分享给你的朋友!

出品 | 中国能源报(cnenergy)

编辑丨闫志强

觉得文章有用就打赏一下文章作者

支付宝扫一扫打赏

微信扫一扫打赏

阅读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