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无人化风电场重塑产业智能化新篇章
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风电场正朝着“无人化”智能化方向发展,通过先进的监控系统和智能化管理,风电场能够实现自动化运维和远程控制,提高效率和安全性,这种转型重塑了风电产业的智能化未来,为风电场带来更高的经济效益和可持续发展潜力,未来风电场的智能化发展将推动产业智能化升级,成为能源转型的重要一环。
“无人化”风电场不仅推动了风电运维模式从“人防”向“数防”“技防”的转变,还通过标准化、模块化的技术路径,倒逼风电产业链向智能化转型,为行业的规模智慧化复制提供了切实可行的解决方案。
9月的宁夏,天空高远,湛蓝如洗,几缕薄云点缀其间。从银川出发驱车两小时,驶过高速公路与曲折的砂石路,便可抵达中国首个“无人化”风电场——三峡能源宁夏同利第三风电场(以下简称“同利第三风电场”)。远处连绵起伏的“白色巨人”恢宏排列,叶片缓缓旋转,在空旷的戈壁上尤为壮观。
同利第三风电场自今年4月启动全智能化试运行以来,已成功实现三大跨越:管理模式从“依赖人工”升级为“人机协同”,运维方式从“人工巡检”转变为“机器巡检”,检修策略从“被动响应”跃升至“预警维护”。
在业内看来,该风电场已成为智慧能源领域的标杆。“无人化”风电场不仅推动了风电运维模式从“人防”向“数防”“技防”的转变,还通过标准化、模块化的技术路径,倒逼风电产业链向智能化转型,为行业的规模智慧化复制提供了切实可行的解决方案。
智能运维重构风电场管理模式
长期以来,风电场运维管理深受“人员依赖度高、安全风险突出、运营效率不足”三大痛点困扰。传统模式下,一个10万千瓦风电场需配备1名场站负责人、8—9名检修人员,总计10人左右的团队才能维持日常运转。随着新能源装机规模持续扩张,偏远地区、恶劣环境下的风电场面临“招人难、留人难、培养难”的困境,人力成本攀升与运维效率低下的矛盾日益凸显。
如今,同利第三风电场通过“人机协同”实现无人化升级后,场站整体巡检工时大幅降低3000多小时,安全性提高3—5倍;综合人效提升超过27%。这充分验证了无人化模式的可行性与高价值,为新能源场站运维的未来指明方向。
“在高频巡检、高空作业等场景中,安全风险以及由人工操作引起的设备故障响应延迟问题,严重限制了风电场的运营效率和可持续发展。”金风慧能副总经理马辉在接受《中国能源报》记者采访时表示,为此,三峡能源与金风科技携手进行了深入探索。同利第三风电场在三峡的定位,并非传统意义上的设备采购或工程建设,而是一个具有前瞻性的科技攻关项目。项目整合了多家具有不同专业优势的合作伙伴,共同构建解决方案,形成了一种以需求为导向、以技术为驱动的协同创新模式。
在同利第三风电场,三峡能源利通检修中心副检修长李旭强通过系统远程发出指令,宁夏同利无人机机巢缓缓开启,一架黑色的智能巡检无人机展现在眼前。不到一分钟,它便腾空而起,开始采集风力发电机组的热红外和光学影像。“有了无人机巡检,我们能够迅速而轻松地识别出设备的‘病症’,并及时‘治疗’。过去需要两周时间完成的人工巡检工作,现在智能巡检系统仅需一周便能高效完成。”李旭强对《中国能源报》记者表示。
在三峡能源宁夏分公司利通片区检修中心,记者看到三峡能源智能运检系统界面展示的是智能运检模块。若需查看装机数据,可随时切换至相应模块。目前,系统显示一项无人机自动巡检任务正在执行中。李旭强介绍:“在此界面,我们可以实时监控无人机的巡检画面、规划飞行路径与实际航迹,以及其基于北斗系统的精准定位信息。”
相对于传统的新能源场站运维模式,同利第三风电场实现了根本性的突破,它深度融入生产业务,构建了一个从数据采集、分析决策到执行反馈的完整闭环流程。这种管理与技术的高度一体化,正是系统能够实现持续、快速优化的核心驱动力。”马辉表示,无人化解决方案以“无人值守、远程集控、智能诊断”为核心,重构了新能源场站管理模式。当前,场站运营升级已经走过了L1(纯人工运维)、L2(少人化运维)到L3(无人化运维)的三次系统性升级。而方案的规模化部署更能使场站人效实现显著提升,如某区域内有5座5万千瓦风电场,全面应用L3级无人化解决方案后,全域可比传统人工场站节省20人,人机效能提升至1.67万千瓦/人,使一线人员开启从“维修工”到“管理员”的角色转变。
AI赋能“云端边”智能化升级
从《新一代人工智能发展规划》明确提出“推动人工智能与能源行业深度融合”,到《关于加快建立健全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经济体系的指导意见》强调“用数字化、智能化技术赋能绿色低碳转型”,再到《“十四五”现代能源体系规划》将“智慧能源”列为重点任务,政策红利持续释放,为风电产业智能化升级注入强劲动力。当前,AI技术正深刻赋能风电产业链,推动其从设计、制造到运维的全链条智能化升级,成为行业高质量发展的核心驱动力。
同利第三风电场开启了新能源场站运维的新范式,场站应用L3级无人化解决方案,集控中心依托先进的云边协同系统,远程管理机器狗、无人机、轨道机器人等近300台智能设备,全面覆盖场站5000多个巡检点位的运维任务,实现了新能源场站的无人化运行。
三峡能源宁夏分公司总经理助理张特明表示,风电产业正面临规模化发展与精细化管理的双重挑战。同利第三风电场通过“云边端”三级架构与智能化运维体系,有效解决了传统风电场效率低下、安全风险高、运营成本高等行业难题,成为新能源产业智能化升级的典范。“云边端”架构让风电场运维经验“永不流失”并“无限复制”。三峡能源创新性地构建了“云边端”三级智能架构,成功将资深工程师的“大脑”与风电场的“感官”和“手脚”无缝连接,打造了一个能学习、会传承、可复制的智慧运维系统。
“云边端”三大层级,各司其职。“云”是总部大脑,位于三峡能源总部的数据中心,汇聚全国风电场的海量数据与顶尖算法,如同一个永不疲倦的“超级专家”,负责深度思考和全局决策。“边”是新能源场站,如同利第三风电场,扮演“现场经理”角色。它既能管理风电场所有的智能设备,进行快速响应和本地化分析,也能随时向“总部大脑”求助,获取更高级的智慧支持。“端”是现场感官,风电场里的无人机、机器狗、传感器和摄像头,就是系统的“眼睛、耳朵和手脚”。它们负责实时感知现场一切,并将信息精准传递,同时执行下达的指令。
“这套架构最核心的价值,在于它解决了风电行业最大的痛点之一——经验传承。”马辉表示,过去,一位顶尖工程师的宝贵经验,可能随着他的退休或离职而消失。现在,这些经验被“翻译”成算法,沉淀在“云”和“边”的数据库中,变成了企业永不流失的数字资产。系统会不断学习、优化这些经验,让运维决策越来越聪明。更重要的是,这套模式实现了优秀经验的“无限复制”。一旦某个风电场找到了高效的运维方法,总部“云端”就能立刻将其标准化,并快速推广到全国所有风电场,实现“一地创新,全网共享”。
“未来风电场无人化目标的实现,其根本前提在于发电装备自身的智能化升级,特别是要向免维护的方向发展。这意味着装备必须具备自动检修、自动排查故障的自主能力,这是实现高度自动化运维的关键所在。”马辉认为,从装备制造的角度审视,发电设备是整个电厂系统的核心,也是潜在风险的主要来源。因此,如何利用AI技术,对设备的核心部件及备件实施精准的预防性维护,已成为行业发展的核心议题。“通过为设备部署先进的传感系统,我们可以实时监测其健康状态。金风科技已率先布局,成立了专门的AI研究院,并持续投入巨额资金进行前瞻性研发,致力于攻克这一关键技术领域。”
▲项目配置金风科技GW150-3MW智能风电机组,年发电超1.3亿度。
智能运维引领新能源高质量发展
值得关注的是,同利第三风电场“云端边”落地过程充分体现了“先立后破”的政策导向。面对全球无大规模新能源基地智能化运维先例的挑战,三峡能源采取“试点—验证—推广”的渐进式路径,即在同利第三风电场完成技术验证后,已在青海、西藏、山西等多个区域落地新能源无人化场站,并逐步推进产业化应用。
同利第三风电场的成功实践,不仅验证了智能运维方案的技术可行性,更探索出一条新能源产业从“规模扩张”向“质量提升”的转型路径,为行业提供了可复制、可推广的“中国方案”。
张特明对《中国能源报》记者表示,2025年7月,三峡能源正式发布了行业内首部《智能场站规范化建设推广白皮书》,系统性地阐述了智能场站建设的转型需求、顶层体系架构、核心技术方案、具体实施路径及长远发展前景,为行业未来智能场站的建设与推广提供了清晰的行动指南和标准范式。
“数字化与智能化技术革新核心价值在于,通过减少现场重复性劳动,提升人员的专业技能,从而显著提高生产效率、降低运营成本,并进一步增强新能源场站在‘无人化、少人化’场景下的运维安全保障能力。”张特明介绍:“目前,白皮书的推广工作已全面展开。我们将以同利第三风电场的成功建设经验为实践样板,深度融合白皮书的指导原则与技术框架,在更多新能源场站场景中推动其规模化应用与落地,引领行业智能化升级的新浪潮。”
可以预见,未来风电管理将从“分散式”向“集约化”转型,通过“区域集控中心+公共检修中心”的模式创新,打破传统风电场“单场站、小而全”的管理壁垒,实现人力资源、备件资源、数据资源的跨场站优化配置。在政策与技术的双轮驱动下,中国新能源产业正以智能运维为突破口,加速向数字化、智能化、绿色化转型,为全球能源革命贡献中国智慧与中国力量。
记者手记
“无人化”风电场不是终点而是起点
文丨苏南
国内首个“无人化”风电场的落地,正悄然重塑新能源行业的运维逻辑。当“人防”让位于“数防”,“经验驱动”转向“数据驱动”,笔者看到的不仅是技术突破的曙光,更感受到了行业智能化转型正在踏过荆棘之路。
从“人防”到“数防”的跨越,“无人化”新能源场站在效率、安全、成本等方面展现出显著优势,但其从概念到现实的跨越并非一帆风顺。尚面临从“单点突破”到“系统协同”的难题。
例如,偏远地区风电场的5G、光纤覆盖仍不完善,数据传输延迟或中断可能导致远程控制失效。而不同品牌、不同年代的风机接口协议不统一,数据采集和控制系统需要大量定制化开发。一位技术负责人比喻:“这就像让说不同语言的人一起工作,得先造一个‘翻译器’。”当前三峡与金风的无人化解决方案与实践,就是在为无人化升级的“辞海”积累“语料”。
“无人化”风电场意味着原运行监控人员需从“看屏幕”转向“分析数据”,检修人员需从“定期维护”转向“预测性维护”。一位风电场长提到:“老员工对AI系统不信任,总觉得‘不如自己到现场看一眼’,我们花了半年时间做培训和模拟演练,才让大家逐步接受。”
因此,企业应深入推进数智化人才队伍建设,移除运营模式升级的“思想包袱”,让无人化技术成果真正融入能源一线。
特别值得注意的是,“无人化”风电行业标准滞后,当AI系统做出错误决策导致运营问题时,责任如何划分?现行法规对“人工智能决策”的责任认定尚属空白,企业需自行制定风险预案。从数据接口格式到AI模型评估方法,同样缺乏统一标准,导致不同企业的系统难以互联互通。在这一背景下,行业为规避“重复造轮子”,已经开始实质性行动,三峡能源与金风科技等产业链企业正积极推动行业标准建设,为智能化、一体化变革这一时代命题给出了确定性答案。
“无人化”风电场不是终点而是起点,更是一个技术、管理、政策和谐共生的智能能源生态,我们有理由期待,这场能源应用变革能够为全社会创造更具价值的未来。
文丨本报记者 苏南
作者:访客本文地址:https://www.nnobu.com/nnobu/3016.html发布于 2025-09-19 14:43:47
文章转载或复制请以超链接形式并注明出处新华能源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