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作者:访客

深度调峰是煤电转型破局之道

访客 2025-08-24 13:00:48 29623
深度调峰是煤电转型破局之道摘要: 各地电厂纷纷加大技术改造力度,提高煤电机组调峰能力。不过,深度调峰也面临设备适应性差、运行成本增加、政策支持不足等一系...

深度调峰是煤电转型破局之道

各地电厂纷纷加大技术改造力度,提高煤电机组调峰能力。不过,深度调峰也面临设备适应性差、运行成本增加、政策支持不足等一系列挑战。

深度调峰是煤电转型破局之道

“谈及煤电的灵活性,人们普遍首先联想到的是深度调峰能力”“‘尖峰顶得上、低谷压得下’是深度调峰最强机组”“具备深度调峰能力的灵活性煤电,是支撑高比例新能源并网、保障电力系统安全、经济、低碳运行的关键支柱”“深度调峰期间,煤电作为主要的调节电源,常处于独自应战的境地,面临着巨大的运行压力”……这是记者近日采访中听到的业内专家声音。

近年来,煤电机组从原来带基本负荷,转变为更多参与调峰,这对煤电机组提出了更高要求。采访中,记者了解到,各地电厂纷纷加大技术改造力度,提高煤电机组调峰能力。不过,深度调峰也面临设备适应性差、运行成本增加、政策支持不足等一系列挑战。

深度调峰能力受限

何为煤电机组深度调峰?它是指火电机组在基本调峰范围之外,进一步降低出力,通常将负荷率降至30%至40%的运行工况,以更好地匹配电网需求,保障电力系统的稳定。

煤电企业曾一度因为煤价高企而连年亏损,一些电厂通过深度调峰,实现了从连续亏损到盈利的转变,深度调峰成为改善电厂经营状况的重要举措。

一位不愿具名的发电企业相关负责人对《中国能源报》记者直言,在新型电力市场,特别是融合模式下,煤电企业普遍面临“价格信号失灵”与“调节能力不足”的双重困境。从经营层面看,盈利模式失灵。以西部省份某电厂为例,其陷入“高成本低售价”的恶性循环。在省间现货峰段电价最高达0.7元时,由于谷峰限制无法发电,而在谷段电价仅0.04元时却必须满发。按当时煤价和煤耗计算,企业经营压力巨大。

“从技术层面看,深度调峰能力受限。”上述负责人表示,早期设计的煤电机组以“基荷发电”为目标,追求稳定高效。为适应市场、扭亏为盈,深度调峰成为必然选择。尽管电厂在烟气温度、水动力等辅助系统方面已做好充分准备,但核心的燃烧系统稳定性问题仍未攻克。在深度调峰的低负荷工况下,燃烧不稳是导致锅炉频繁跳闸、无法实现安全稳定运行的关键制约因素。因此,解决燃烧稳定性问题,是实现煤电深度调峰能力实质性突破,从而在新型电力市场中获得生存与发展空间的核心任务。

尤其是在长期以来“计划电”思维下,煤电机组利用率高,缺乏深度调峰的实战经验和设备改造投入,如磨煤机、风机等关键设备性能无法满足低负荷运行要求。即使进行技术改造,也存在极限。

仍面临一系列挑战

在调峰辅助服务市场中,煤电深度调峰的盈利模式已趋于稳定,但其成本疏导仍面临结构性矛盾。当前,煤电机组根据下调幅度获取对应补偿,这为改造后的煤电提供了清晰的投资回报预期。

深度调峰是煤电转型破局之道

不容忽视的是,尽管煤电机组深度调峰取得了一定成果,但仍面临一些问题和挑战。

首先,设备适应性差。煤电机组在设计时并未充分考虑大幅调峰需求,低负荷运行时易出现燃烧不稳定、设备故障增多等问题。

“当前煤电机组深度调峰改造,技术路线一般是以深调目标为导向的炉跟机模式,在深调目标导向下,实施主辅设备和系统改造,经常是‘头痛医头、脚痛医脚’。”中国电力工程顾问集团华北电力设计院特级专家、设计总工程师张广文坦言,当前煤电机组深度调峰改造,缺少系统整体全面的解决方案。

其次,运行成本增加。深度调峰导致机组效率降低,单位能耗上升,同时设备维护成本也相应提高。“若机组运行在不投油最低稳燃负荷以下,根据煤炉、煤质等条件,不同程度的面临着机组寿命折减、安全风险增大、经济性显著下降等问题。”张广文表示。

再次,政策支持不足。调峰电价机制不完善,调峰收入无法完全覆盖成本,影响电厂积极性。传统模式下,煤电上网电价是固定的,无法反映其作为调节服务所付出的额外成本。虽然各省已建立辅助服务市场,但补偿标准偏低、补偿范围有限、结算不及时等问题普遍存在。煤电企业“出力不讨好”,深度调峰的经济收益远不能覆盖其成本和风险。

最后,技术瓶颈有待突破。低负荷稳燃、高效锅炉等关键技术仍有待进一步研究。

建议探索多种调峰能力

煤电机组深度调峰能力的提升,不仅仅是单一行业的技术改造问题,更检验市场化改革成效、考验政府治理能力。解开这个“结”,需要技术升级、政策支持等共同努力,推动煤电机组深度调峰技术进步。

针对煤电机组深度调峰面临的困难,业内认为,一是政府部门加大政策支持力度,鼓励企业参与深度调峰,建立合理补偿机制,使调峰收入能够覆盖成本,提高电厂积极性。二是加快设备改造升级。针对调峰需求对现有煤电机组进行适应性改造,提高设备低负荷运行稳定性。三是加强技术研发。推进低负荷稳燃、高效锅炉等关键技术研究,为深度调峰提供技术支撑。

“从煤电企业层面看,最重要的是探索多种调峰方式。未来可结合热电解耦、制氢等新技术,实现煤电机组从减载调峰向零功率调峰转变。”上述负责人表示,在不同的政策、市场体系机制下,电力系统灵活性的核心仍然是火电机组的灵活性深度调峰能力。在未来可预见的一段时间内,火电机组将由传统的提供电力、电量的主体性电源,逐步转变为提供可靠容量、电量的同时,向电力系统提供灵活性调节能力的基础性电源,火电机组参与电力系统灵活性调峰势在必行。

深度调峰是煤电转型破局之道

文丨本报记者 苏南

End

欢迎分享给你的朋友!

出品 | 中国能源报(cnenergy)

编辑丨闫志强

觉得文章有用就打赏一下文章作者

支付宝扫一扫打赏

微信扫一扫打赏

阅读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