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作者:访客

大修升级破解产能过剩,石化行业或迎全面改革?

访客 2025-08-22 13:16:36 24812
大修升级破解产能过剩,石化行业或迎全面改革?摘要: 2025年8月20日,据彭博社报道,知情人士透露,中国政府正酝酿针对石化与炼油行业的全面改革方案,拟通过淘汰小型落后设施...

2025年8月20日,据彭博社报道,知情人士透露,中国政府正酝酿针对石化与炼油行业的全面改革方案,拟通过淘汰小型落后设施、升级老旧装置、引导产业向高端转型等举措,系统性解决长期存在的产能过剩问题。该方案已进入最后完善阶段,等待工业和信息化部最终批准,预计将于9月内正式出台。

(来源:能源新媒 文/能源杂志)

此次改革的核心目标直指行业“低价值产能过剩”痛点。数据显示,当前国内炼油行业产能利用率不足80%,过剩产能约6000万吨,且传统运输燃料需求受电气化趋势冲击持续萎缩,进一步加剧行业经营压力。

方案明确了三方面重点举措:一是划定淘汰红线,年产能低于200万吨的小型炼油厂将被逐步关停,从源头削减低效供给;二是推进老旧装置改造,全国约40%、投用超20年的石化设施需完成升级以提升产出效率,这一范围与此前湖南省开展的“投产运行超20年装置摸底评估”工作形成政策衔接,将通过安全、能耗、环保多维度评估确保改造达标;三是引导产业转向高附加值领域,鼓励工厂减少聚乙烯、聚丙烯等过剩散装化工品生产,聚焦人工智能、半导体、生物医学设备、新能源电池等领域所需的特种精细化学品,推动产品结构向高端化转型。

值得关注的是,此次改革还前瞻性应对潜在产能风险。知情人士指出,作为纺织品、橡胶、塑料核心原料的乙烯,因2028年前仍有新厂计划投产,2026年起可能面临新许可证发放限制,以避免重蹈“产能过剩—低价出口—贸易摩擦”的覆辙。

大修升级破解产能过剩,石化行业或迎全面改革?

这一预判并非空穴来风,当前国内乙烯产能扩张已显现压力,2025年上半年产量达1810万吨,若新增供应无法被国内市场消化,恐引发出口竞争争议。与此同时,欧洲已先行调整策略,多家生产商关停乙烯业务,欧盟不仅推出行动计划抵御外部不正当竞争,还计划2026年起征收碳税,这将对中国化工品出口形成额外压力。

从行业背景看,此次改革是国家“反内卷、去产能”政策的深化落地。早在2025年7月,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就强调“推进重点行业产能治理”,中央财经会议亦明确“治理低价无序竞争”,钢铁、光伏等行业已率先启动限产或产能优化。

对于石化行业,此前政策已明确“未来3~5年退出6000万-8000万吨炼能”的目标,且淘汰路径逐渐清晰——主营炼厂通过扩建置换升级,地方炼厂则以市场化方式退出。以山东为例,作为地炼产能占全国近半的核心区域,其“十四五”期间计划淘汰300万吨/年以下未实现炼化一体化的炼厂,目前裕龙石化等大型一体化项目已通过产能置换投产,为行业整合提供范例。

改革同时注重市场化与法治化协同推进。政府端正破除地方保护,严禁通过税收、土地优惠“无序招商”,推进全国统一大市场建设;法律层面,2025年7月发布的《价格法修正草案》与10月即将实施的新版《反不正当竞争法》,已明确不正当价格行为认定标准,将“内卷式竞争”纳入规制,为行业公平竞争保驾护航。企业端则需在自律与标准升级中找到平衡,头部民营炼化企业正通过设备更新、数字化改造提升能效,例如山东地炼的加氢裂化、连续重整等油化转型核心装置产能近七年分别增长95%、71%,化工品收率较2020年翻倍至11%,逐步摆脱对成品油的过度依赖。

此次石化行业改革的战略意义深远。从能源安全看,淘汰低效产能可优化原油采购结构,增强对优质资源的议价能力,缓解“低效产能依赖低质原油进口”的被动局面;从绿色发展角度,落后装置的退出将直接减少二氧化硫、氮氧化物等污染物排放,推动加氢裂化等低碳工艺普及,助力“双碳”目标实现;从国际竞争力层面,通过产能整合与高端转型,国内炼厂将向大型化、一体化方向发展,预计到2030年,千万吨级以上炼厂产能占比将从当前55%提升至61%,更能应对全球炼油行业“精细化、低碳化”的竞争趋势。

不过,改革落地仍需应对多重挑战。如何妥善安置小型炼厂关停涉及的职工、避免“一刀切”对区域经济的冲击,以及加大CCUS(碳捕集、利用与封存)、绿氢炼化等技术的研发支持,将成为政策实施过程中需要重点关注的问题。随着改革方案的正式出台,中国石化行业正迎来“去芜存菁、提质升级”的关键转型期,这不仅将重塑国内产业格局,也将对全球化工市场供需平衡产生深远影响。

觉得文章有用就打赏一下文章作者

支付宝扫一扫打赏

微信扫一扫打赏

阅读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