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光伏企业:强化全球布局 提升出海能力

随着全球各国对光伏产业发展提出新目标,同时在全球光伏产业成熟度愈发高涨的背景下,全球光伏行业竞争加剧,正驱动中国企业加快全球化布局。
伴随世界能源格局重塑进程加快,光伏产业正崛起为清洁能源领域的中坚力量。近年来,全球光伏应用需求持续高涨,有力驱动了产业生产规模的进一步扩张。中国光伏企业依托技术与成本管控的显著优势,持续释放出具有竞争力的先进产能。在制造端,中国在光伏产业链各主要环节的产能与产量全球占比均实现稳健增长或维持高位,继续保持全球光伏产业的中心地位。
不过,随着全球各国对光伏产业发展提出新目标,同时在全球光伏产业成熟度愈发高涨的背景下,全球光伏行业竞争加剧,正驱动中国企业加快全球化布局。中国企业主动构建海外产能网络,这不仅有助于把握传统市场新的变化、开拓新兴市场,还将为增强全球供应链韧性提供动力。
传统市场稳中有变
中国光伏行业协会指出,从国际市场来看,全球碳中和趋势下,各国能源转型大方向不变,欧洲市场已进入成熟期,增长明确但是增速放缓;美国市场面临政策方面的影响,具有一定不确定性;因此虽然全球市场仍然实现稳步增长,但是增速相比前两年明显放缓。
中国光伏行业协会名誉理事长王勃华表示,2025年上半年,我国光伏组件对传统大市场出口放缓。对欧洲、中东、南美洲地区光伏组件出口分别同比下降12.3%、14.9%和16.8%。
近年来,海外市场本土化浪潮正加剧国际竞争。2024年以来,多国能源政策密集调整,为我国光伏企业海外发展带来新课题。以美国市场为例,其贸易政策持续演进,通过综合措施强化本土光伏制造能力,包括提供本土制造补贴、设定本土化比例要求等,对进口产品准入形成新的规范。
在此背景下,光伏企业积极优化全球布局策略。隆基绿能、晶科能源、阿特斯等头部企业,通过在美国本土建设产能,深度融入当地产业链,有效适应其贸易规则要求。部分企业则选择深化在欧洲、拉美等市场的合作与布局。
美国太阳能行业协会表示,目前,美国本土光伏组件已落地产能可以满足本土应用市场需求。电池片产能正处于建设爬坡阶段。首批硅锭和硅片产能预计有望2025年底前逐步开始落地投产。
另有研究机构测算,欧盟各国本土组件制造产能仍远落后于《净零工业法案》(NZIA)提出的30吉瓦本土制造目标。欧盟各国现有组件产能仍有显著提升空间,这为我国企业深化对欧合作提供了广阔机遇。
TrendForce集邦咨询旗下新能源研究中心表示,我国企业的先进技术和产品高度契合欧洲市场需求。在电池领域,捷泰科技通过技术认证深耕欧洲市场,其土耳其生产基地已成为国际产能合作的典范。
新兴市场活力凸显
王勃华指出,2025年上半年,我国光伏组件出口额实现同比增长的国家和地区达115个,同比增长幅度居全球前10位的市场分布广泛。尤为显著的是,对51个国家的出口额增长率突破100%,较2024年同期的33国实现大幅跃升。
在这一进程中,新兴市场表现突出,贡献显著。王勃华表示,非洲、大洋洲、亚洲等新兴市场正成为我国光伏组件出口的重要增长点,出口量同比增幅分别达47.5%、23.7%、15%和12.2%。自2022年起,新兴市场增长态势稳定,2024年下半年出口规模更屡创新高,且市场波动性小于欧洲地区。分析认为,这一增长主要源自全球范围内众多中小规模市场的共同发力,而非仅依赖个别发展中大国。
展望未来,新兴市场潜力巨大。沙特阿拉伯已提出2030年前实现逾百吉瓦光伏装机的目标。印度同样凭借其丰富的资源禀赋和庞大的市场需求,展现出巨大的光伏产业发展空间。近年来,印度政府持续推动可再生能源发展,制定了积极进取的光伏装机规划。
TrendForce集邦咨询旗下新能源研究中心认为,为把握新兴市场机遇并拓展全球布局,我国光伏企业正积极通过产能合作、本地化生产、直接出口及多元化贸易渠道等多种方式深耕新兴市场,并辐射包括美国在内的其他重要区域。例如,部分企业采用“本地合作结合技术输出”的创新合作模式,有效缩短了产品抵达目标市场的周期,降低了物流成本,更好地满足了欧洲、中东等地区的需求。
王勃华透露,目前,中东和非洲地区的产能以中资企业产能为主,呈现分散化特点,分布在阿曼、埃及、沙特阿拉伯、土耳其、南非等国。中东和非洲地区能够建立各环节均20吉瓦以上规模的较完备产业链,涵盖多晶硅、硅片、电池和组件等。
协同布局提升全球竞争力
中国光伏行业协会数据显示,2024年全球组件产能和产量分别达1388.9吉瓦、725.9吉瓦,同比分别增长25.9%、18.6%,增速相较于2023年有所放缓。2024年我国光伏组件产能、产量分别达1156.5吉瓦、627.5吉瓦,同比分别增长25.7%、21.1%,产业整体规模进一步扩大的同时,产量增速相较于去年的75.8%显著放缓。
随着全球贸易环境面临严峻挑战,我国企业的海外布局需要注意策略性与灵活性。
TrendForce集邦咨询旗下新能源研究中心认为,未来海外布局需紧密契合目标市场需求。不同区域市场特点鲜明:欧美市场更侧重高端产品与技术创新引领,而新兴市场则对产品性价比更为关注。贴近市场的本地化生产,有助于缩短交货周期、降低物流成本,并更高效地响应本地需求。
中国光伏行业协会则表示,推动产业链上下游协同出海至关重要。例如,通过海外项目开发带动产品输出、产业链企业联合出海、海外投资建设带动产品与标准、检测、认证等配套服务体系共同“走出去”。同时,需采取更加多元化的海外产能布局策略,通过区域分散化、规模审慎化、运营模式多样化等举措,有效分散风险、提升布局韧性。
总体来看, 全球能源转型的长期趋势和刚性需求依然明确,但政策环境的不确定性将长期伴随产业发展。为此,TrendForce集邦咨询旗下新能源研究中心提出,在全球能源转型刚性需求下,中国光伏企业的全球化布局,必然要从“被动规避壁垒”转向“主动构建全球供应链”,主动整合全球资源、强化竞争力。“中国光伏企业需通过顺应趋势,紧抓需求,提前储备多区域产能切换能力,以技术优势叠加灵活的布局模式,巩固全球竞争力。未来,拥有多区域产能布局和本地化能力的企业,将在全球光伏市场占据更有利地位。”
文 | 本报记者 董梓童
End
欢迎分享给你的朋友!
出品 | 中国能源报(cnenergy)
编辑丨闫志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