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作者:访客

当 “以荷定源”成绿电并网“铁律”,储能的机遇在哪?

访客 2025-08-07 15:11:48 9593
当 “以荷定源”成绿电并网“铁律”,储能的机遇在哪?摘要: 中国储能网讯:8月4日,河北省发改委下发《关于组织开展绿电直连项目申报工作的通知》,其中明确,并网型项目应按照“以荷定源...

中国储能网讯:

8月4日,河北省发改委下发《关于组织开展绿电直连项目申报工作的通知》,其中明确,并网型项目应按照“以荷定源”原则科学确定新能源电源类型和装机规模,上网电量占总可用发电量比例需不超过20%。

一周前,陕西省也发布了《关于组织开展绿电直连试点工作的通知》,明确绿电并网型项目应按照“以荷定源”原则科学确定新能源电源类型、装机规模和储能规模,自发自用为主,余电上网为辅。

今年5月,国家发改委、国家能源局印发《关于有序推动绿电直连发展有关事项的通知》,这是首个国家级绿电直连系统性政策文件,其中明确绿电直连并网型项目按 “以荷定源” 原则确定电源类型和装机规模。

7月,云南省率先出台全国首个省级绿电直连细则,成为首个呼应绿电并网型项目按“以荷定源”这一原则的省份。

河北、陕西的加入,意味着未来更多的省份绿电并网型项目将遵循“以荷定源”的原则。

从某种程度上看,绿电直连是源网荷储一体化的一个分支,这种模式打破传统“源-网-荷”单向传输的固有格局,推动新能源从“源随荷动”进入“源荷互动”“源网荷储一体化”的新阶段,是实现新能源就地消纳的关键落子。

这一趋势之下,“以荷定源”构建起新能源发电与用户需求的直接关联桥梁。

未来,绿电“以荷定源”与储能技术将成为新能源发展的重要突破方向,为构建新型能源格局带来新的思路。

当 “以荷定源”成绿电并网“铁律”,储能的机遇在哪?

01

传统能源体系的困境与破局

在全球能源转型加速推进的背景下,以风电、光伏为代表的绿色电力(简称“绿电”)成为能源结构升级的核心力量。

然而,绿电的间歇性、波动性与电力负荷的动态变化之间的矛盾,始终是制约其大规模消纳的关键瓶颈。

传统绿电发展中,“源随荷动”的惯性思维往往导致供需错配:光照最强、风力最大时,若恰好遇上用电低谷,大量绿电只能被迫弃用;而用电高峰来临时,绿电出力可能因自然条件不足而 “掉链子”。

“以荷定源”理念的引入,为绿电的高效利用提供了全新思路—— 不再是被动适应电源特性,而是以负荷需求为锚点,精准规划绿电供给与配套体系,让清洁能源真正“追着需求跑”。

其核心在于以负荷的时空分布、规模特性为基准,反向规划绿电的开发节奏、布局密度及配套技术,实现“需求引导供给”的精准匹配。

绿电“以荷定源”的最大价值,在于从根源上减少弃电现象,破解消纳难题,推动源网荷储一体化,提升清洁能源的经济性。

以工业园区为例,不同企业的生产活动具有不同的用电规律。通过大数据分析和智能监测系统,可以实时掌握各企业的用电负荷情况,进而根据这些信息合理规划光伏、风电等新能源发电设施的建设规模和布局,让新能源发电在满足园区用电需求的同时,减少多余电量的浪费。

在农业领域,这一模式同样发挥重要作用,一些灌溉区的用电负荷集中在凌晨5点至7点(灌溉泵运行),结合当地凌晨风力稳定的特点,可规划风电项目专门匹配灌溉负荷,配套小型储能应对风速波动,既保障了农业生产用电,又让风电 “专电专用”,避免了与其他负荷的竞争。

当 “以荷定源”成绿电并网“铁律”,储能的机遇在哪?

02

实现路径:负荷画像、技术协同与机制保障

绿电“以荷定源”的落地,需要多维度协同支撑:

首选,精准的负荷画像是前提。

通过大数据分析用户的用电时段、峰值谷值、波动频率等特征,建立动态负荷模型。例如,居民用电存在“早峰晚峰” 双高峰,商业用电集中在日间,工业用电则可能呈现连续性或周期性波动。基于这些画像,可确定绿电的装机规模、出力曲线与供电优先级。

其次,技术协同是核心支撑。

储能技术是“以荷定源”的“平衡器”,在绿电出力过剩时储存电能,负荷高峰时释放;虚拟电厂技术则能聚合分散的绿电资源与可调负荷(如电动汽车充电桩、工业可中断负荷),实现负荷与绿电的实时动态匹配。

例如,某城市通过虚拟电厂平台,引导居民在光伏出力高峰时优先使用绿电给电动车充电,既消纳了多余电量,又降低了用户用电成本。

第三、机制创新是保障。

通过分时电价、绿电直供等政策,激励用户调整用电习惯,主动适配绿电出力特性。例如,对在午间光伏高峰时段用电的工业企业给予绿电补贴,推动其错峰生产,间接“拉动” 绿电消纳。

03

储能将迎来重要机遇

储能技术在新能源体系中扮演着不可或缺的角色,也是实现绿电“以荷定源”的关键支撑。储能如同一个“电力银行”,在电力供应过剩时储存电能,在电力短缺时释放电能,有效平衡电力供需。

将“以荷定源” 与储能技术有机结合,形成协同发展模式,能进一步发挥新能源的优势。

在这种模式下,首先通过对负荷的精准分析确定能源供应方案,然后利用储能技术对能源进行灵活调配和存储。

以一个城市的能源系统为例,通过智能电网和大数据平台,收集居民、商业和工业等各类用户的用电数据,预测不同时段的用电负荷。

根据负荷预测结果,规划太阳能、风能发电设施的建设,并配置相应规模的储能系统。在白天用电高峰且光照充足时,光伏发电优先满足负荷需求,多余电量储存到储能系统;夜晚用电高峰但光伏发电不足时,储能系统释放电能补充电力缺口。这种协同发展模式实现了能源的高效利用和稳定供应,降低了对传统能源的依赖,减少了碳排放,推动了能源结构的优化升级。

随着绿电直连机制落地、在“以荷定源”和责任划分要求明确下,新能源加速向用电侧价值转移,对负荷控制、分布式电源管理和电网互动提出新的应用场景和要求,储能相关设备需求将迎来新一轮增长期。

当 “以荷定源”成绿电并网“铁律”,储能的机遇在哪?

04

规模化发展面临的挑战与破局之道

绿电“以荷定源”作为发展初期,规模化发展仍面临挑战:一是负荷预测的精准度受极端天气、突发事件影响较大,可能导致规划偏差;二是储能、虚拟电厂等配套技术的成本仍需进一步降低;三是跨区域负荷协同难度大,单一区域的负荷可能无法支撑大规模绿电项目。

对此,需通过技术迭代(如 AI 预测算法优化)、成本控制(储能电池技术创新)、跨域协同(建立区域负荷共享平台)逐步破解。

随着智能电网与数字技术的成熟,绿电“以荷定源”正从园区、城市等小范围试点,向跨省跨区的大规模应用迈进。

绿电“以荷定源”的本质,是让清洁能源从“被动接入”转向“主动适配”,从“量的增长”转向“质的提升”。

当绿电真正围绕负荷需求精准供给,不仅能加速能源结构的绿色转型,更能为用户带来稳定、经济、可持续的电力服务,最终实现“清洁发电”与“高效用电” 的双赢。

一审:刘亚珍

二审:裴丽娟

三审:潘 望

作者:吴 涛

当 “以荷定源”成绿电并网“铁律”,储能的机遇在哪?

觉得文章有用就打赏一下文章作者

支付宝扫一扫打赏

微信扫一扫打赏

阅读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