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焕新燃气管网“生命线”

老旧燃气管网改造早已超越基础设施更新范畴,成为衡量城市治理精度的标尺。
炎炎夏日,走进广西柳州市嘉和名庭小区,一根根黄色的楼栋燃气外立管已就位并投入使用,500多米长、涉及500多户的改造安装已接近尾声。
“这个小区2004年建成,2005年通气,经过20年的运营和使用,早期使用的无缝钢管、镀锌管在潮湿环境中极易锈蚀漏气,泄漏风险逐年提高。”柳州中燃工程管理部副经理温龙浩介绍,“我们拆除了旧燃气管,用防腐性能更好的双层预涂覆无缝钢管替代并移至室外,一并解决了管道老化和安全问题。”
由于部分管道和设施设备接近设计使用寿命,户内燃气老旧管道未更换、“带病”使用设备设施是近年燃气泄漏事故的主要原因之一。像嘉和名庭这样的老旧小区改造,正是全国加快城市燃气管道老化更新改造、推动完善城市燃气等发展规划及年度计划的缩影。
从广西柳州到云南普洱,从湖北荆门到福建建瓯,2023年以来,一场关乎数亿城镇居民安全的燃气管道更新“战役”全面打响。老旧燃气管网改造也早已超越基础设施更新范畴,成为衡量城市治理精度的标尺。
积极响应旧改
随着时间推移,许多城市的燃气管道长度和使用年限逐年增加,管道老化问题愈发突出。这些管道受自然环境腐蚀与杂散电流干扰,钢制管道防腐层遭破坏,极易出现漏气现象,铸铁管道也因地下扰动、材质性能等问题,影响居民安全平稳用气。
据《中国能源报》记者了解,在部分地区,老旧小区管道、阀门老化、锈蚀产生的漏气问题占燃气公司报修工单量的78% 。部分老旧小区户内还存在管道包封、私搭乱建,以及使用超期服役胶管等严禁使用的燃气设备,使用不合格或已达报废年限燃气设施的用户不在少数,安全隐患极大。
改造工作迫在眉睫,这不仅关系到居民的生命财产安全,也与城市的可持续发展紧密相连。在国务院办公厅2022年印发《城市燃气管道等老化更新改造实施方案 (2022—2025年)》后,各地积极响应。
内蒙古包头市燃气管道等老化更新改造项目涉及全市181个小区,共计107995户;浙江杭州市主城区完成老旧燃气管道更新改造目标任务,包括399公里 394个小区老旧燃气低压铸铁管更新改造,以及174公里立管更新改造,涉及41 个小区的45200户用户。
“我们在柳州的旧改覆盖76条主、次干道近百公里的市政道路燃气管网,部分老旧小区的庭院、楼栋立管及户内燃气设施也同步进行改造。”柳州中燃副总经理刘军说,“既无须用户缴纳任何费用,又提升柳州市整体用气安全水平,更好地保障了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
改造也遇阻碍
筑牢燃气安全法治屏障,拧紧燃气“安全阀”,政策导向已十分清晰。但从“可选”到“必选”的过程中,改造也面临多重压力。
例如,北京松树林小区的改造团队遭遇的典型困境——建于上世纪80年代的筒子楼,地下从未铺设天然气管道,而且老式职工宿舍楼七种户型混杂,施工设计难度陡增。柳州则面临更复杂的挑战,改造工程覆盖611个小区、195.33公里庭院管网、39.39万块燃气物联网表的庞大工程,需在居民正常生活不受影响前提下推进。
此外,资金成本也给改造工程推进带来压力。
燃气改造资金30%为申请中央预算资金和专项债,70%需企业自筹。然而,市政管线改造涉及管网更换、立管改造、调压设施改造、道路施工等,每公里改造费用达数千万元,企业资金压力沉重。近年来持续“气价倒挂”,加之各地气价联动机制落地和调价进度缓慢,一些燃气企业经营困难,影响了安全投入和更新改造进程。
值得注意的是,老旧小区燃气改造最大的瓶颈在于供气源头建设滞后,支线管道建设不足导致供气成本高企,进一步挤压改造资金空间。尽管柳州采用“政府全资+居民零负担”模式,但如何平衡投入与企业可持续运营,仍是待解难题。
更为重要的是,燃气改造虽无需“百分百同意”,但涉及开挖道路、入户施工时,类似矛盾依然突出,协调阻力无处不在。建瓯市创新采用“一户即可开通”模式,打破整栋楼申报限制,才破解了个性化需求与整体进度的矛盾。
探索破局之路
业内普遍认为,老旧小区燃气改造需从政策机制、技术应用、协同治理等多维度发力,构建系统性解决方案,兼顾安全性与可持续性。
为解决气源供应问题,柳州中燃与多家国内大型能源企业建立长期稳定的合作关系,能够稳定充足地提供长输管道天然气及LNG气源。两座长输管道天然气接收站,高峰期每小时供气能力达到全市天然气用户总用气需求的3倍,远超当前实际用气需求。“我们利用数据采集与监视控制系统和地理信息系统,对重点工商业用户、人员密集场所及供气管网末端实施24小时实时监控,确保及时发现并处理压力异常等问题,保障管网安全稳定运行。” 刘军说。
业内人士建议,从政策层面应强化顶层设计,建立 “中央补贴+地方配套+企业分担+用户合理付费” 的多元资金机制。可借鉴杭州经验,将燃气改造纳入城市更新专项规划,对困难群体实施改造费用减免;同时优化审批流程,推行 “一窗受理” 模式,将涉及交管、城管、住建等部门的审批时限压缩至15个工作日内,打通跨部门协调壁垒。
技术创新是提升改造效能的关键。同步引入物联网监测系统,在改造后的管道上安装智能传感器,实时捕捉压力波动、气体泄漏等数据,与社区网格化管理平台联动,形成 “监测、预警、处置”闭环十分必要。
“我们利用数据采集与监视控制系统和地理信息系统,对重点工商业用户、人员密集场所及供气管网末端实施24小时实时监控,确保及时发现并处理压力异常等问题,保障管网安全稳定运行。”刘军说。
未来,只有让短期改造与长期运维相结合,让政策保障、技术创新与社会参与形成合力,才能让老旧小区燃气改造真正惠及民生,筑牢城市安全用气基石。
文丨本报记者 渠沛然
End
欢迎分享给你的朋友!
出品 | 中国能源报(cnenergy)
责编丨李慧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