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作者:访客

立法反内卷,储能能否告别价格战?

访客 2025-07-31 14:50:38 51672
立法反内卷,储能能否告别价格战?摘要: 中国储能网讯:近日,国家发改委、市场监管总局联合发布《中华人民共和国价格法修正草案(征求意见稿)》,剑指低价倾销与“内卷...

中国储能网讯:

近日,国家发改委、市场监管总局联合发布《中华人民共和国价格法修正草案(征求意见稿)》,剑指低价倾销与“内卷式”恶性竞争,明确要求行业强化自律、淘汰落后产能。这是继今年3月政府工作报告首次提出“综合整治‘内卷式’竞争”后,针对储能等新兴产业乱象的又一记重拳。

立法反内卷,储能能否告别价格战?

在一系列政策推动下,储能行业正经历深刻变革。头部企业股价应声上涨,中小厂商加速退场,技术创新取代价格战成为竞争焦点。曾靠低价抢市场的企业不得不重新思考生存法则,而具备技术实力的公司将迎来新一轮发展机遇。

01

政策组合拳:终结粗放增长时代

2025年,是中国储能行业的政策转折年。从年初到年中,一系列政策密集出台,直指行业内卷和无序竞争痛点。

立法反内卷,储能能否告别价格战?

2月,工信部等八部门联合印发《新型储能制造业高质量发展行动方案》,要求加强对专利侵权、市场垄断等违法违规行为的预防和惩治,化解行业“内卷”现象。该方案提出到2027年,实现储能产业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发展。

3月,政府工作报告首次提出“综合整治‘内卷式’竞争”,为包括储能在内的新兴产业指明方向。

7月1日,中央财经委第六次会议强调,纵深推进全国统一大市场建设,要聚焦重点难点,依法依规治理企业低价无序竞争,引导企业提升产品品质,推动落后产能有序退出。

7月24日,国家发展改革委、市场监管总局发布关于《中华人民共和国价格法修正草案(征求意见稿)》(下称《征求意见稿》)公开征求意见的公告,标志着中国在治理恶性价格竞争方面正式进入“法律+政策”双轨治理的新阶段。

立法反内卷,储能能否告别价格战?

对于市场最为关注的“反内卷”议题,修正草案进一步明确了不正当价格行为认定标准。

具体包括四方面:

一是完善低价倾销的认定标准,规范市场价格秩序,治理“内卷式”竞争。

二是完善价格串通、哄抬价格、价格歧视等不正当价格行为认定标准。

三是公用企事业单位、行业协会等不得利用影响力、行业优势地位等,强制或捆绑销售商品、提供服务并收取价款。

四是强化对经营场所经营者价格行为的规范。

在《征求意见稿》中,增设了多条与“反内卷”相关的款项内容,例如:明确经营者不得利用数据和算法、技术以及规则等从事前款规定的不正当价格行为;在依法降价处理鲜活商品、季节性商品、积压商品等商品或者有正当理由降价提供服务外,为了排挤竞争对手或者独占市场,以低于成本的价格倾销,或者强制其他经营者按照其定价规则以低于成本的价格倾销。

这一系列政策组合拳的出台有着深刻行业背景。据CESA储能应用分会产业数据库不完全统计,2024年锂电储能EPC中标均价为1.175元/Wh,同比下降16.07%。2024年锂电储能系统中标均价0.574元/Wh,同比下降47.82%。2025年1—6月,锂电储能EPC/PC中标均价0.9618元/Wh,同比下降24.09%。2025年1—6月,锂电储能系统中标均价0.4848元/Wh,同比下降29.94%。

立法反内卷,储能能否告别价格战?

立法反内卷,储能能否告别价格战?

可以说,正是激烈的价格战和无序竞争,导致众多光储企业裁员潮蔓延,人才流失严重。一位业内人士评价认为,反内卷不是短期政策红利,而是产业从规模扩张转向价值创造的必经之路。

02

国务院国资委:国资国企要带头抵制“内卷式”竞争

6月29日,《人民日报》在头版发布金社平署名文章《在破除“内卷式”竞争中实现高质量发展》,直指光伏组件、各类车型、储能系统的“内卷”乱象。

随后短短两周内,国务院国资委多次提及“反内卷”。在7月16日至17日举办的中央企业负责人研讨班上,国务院国资委提出,国资央企要超越内卷竞争维护产业价值。

在7月23日至24日举办的地方国资委负责人研讨班上,国务院国资委对地方国企提出的最新要求是,要紧紧围绕“三个集中”,优化国有资产增量投向,调整存量结构,带头抵制“内卷式”竞争,加强重组整合,推动国有资本优化配置,形成新的国有资本布局结构。

有专家表示,国企带头抵制“内卷式”竞争,既是其履行社会责任、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也是服务国家战略、引领行业健康发展的必然选择。以围绕“三个集中”重置增量资金投向、用重组整合化解存量“内卷”,以及通过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融合,引领带动产业链从“比低价、比规模”转向“比创新、比价值”,都是国资国企“反内卷”的可选路径。

03

告别价格战:开启技术竞争时代

反内卷政策最直接的影响,是加速落后产能出清,推动储能行业摆脱“价格战”,转向“技术战”。

远景高级副总裁、远景储能总裁田庆军近期表示,储能是新型电力系统、新型能源体系的核心组成部分,未来前景不可限量。中国储能产业链已经在世界上占据主导地位,但以恶性价格战为标志的内卷式竞争,正以牺牲质量和安全为代价,损害国家和全行业利益。

近年来,储能厂商通过技术创新大幅降低了成本,但田庆军认为,2022年下半年至今,储能系统的价格跌去了接近8成。这其中,市场价格的下跌远超技术降本的幅度,市场均价已经低于成本价,全行业面临普遍亏损。这种环境下,部分储能厂商为了生存牺牲品质来提升成本竞争力,为行业埋下质量和安全隐患。

因此,田庆军建议,头部企业要以身作则,抵制低于成本价竞标;同时还应建立可执行的行业自律机制;改革招投标评分机制,加大技术评分权重,投资商要破除强配时代唯价格论的思维惯性。

2025年上半年,头部企业凭借其先进技术和稳定客户基础,维持着70%以上的开工率,而中小厂商则面临产能闲置的困境。这种行业集中度提升的背后,是头部企业规模效应与技术实力的双重优势。而随着反内卷政策推进,这种分化趋势将进一步加剧,2025年下半年储能行业的市场份额还会加速向头部企业集中。

业内人士分析指出,反内卷政策已经为技术创新松绑,技术差异化正取代价格优势成为企业护城河,具备核心研发能力与量产储备的企业,有望在新一轮增长中占据主导地位。“未来的赢家,肯定是那些能够将技术深度、市场洞察与生态协同融为一体的领跑者。”

同时,反内卷政策也推动着储能收益模式的重构,从单一价差套利向多元收益转型。

2025年7月,甘肃省率先破冰,推出全国首个省级储能容量电价政策,每年补贴330元/kW,执行期限两年。该政策将电网侧新型储能纳入与煤电同等的容量电价机制,为储能投资提供了“稳收益”保障。

辽宁省则构建了更为复杂的收益体系。该省采用“固定+市场”双轨制容量补偿机制,既保证储能项目的初期投资安全性,又为长期收益预留市场化空间。现货市场设计更具突破性:申报价格上限1.1元/KWh,出清价上限放宽至1.5元/KWh,允许-0.1元/KWh的负电价,为储能创造了更大的价差空间。

在用户侧,收益来源更加多样。以浙江某工业园区500kWh储能系统为例,通过峰谷电价差套利年节省电费19万元;需量电费优化可为工厂年节省45万元;参与虚拟电厂响应单项目可新增收益10-30万元;碳交易潜力则带来10-20万元额外收入。

显然,甘肃、辽宁等地的容量电价机制为投资提供了“稳收益”保障,而电力现货市场的全面铺开则为储能创造了更大的套利空间。那些曾经依赖低价竞争的企业将被逐渐淘汰出局,而技术领先的企业已开始收获创新红利。

04

挑战与前景:储能产业走向十字路口

政策转向带来机遇的同时,储能行业也面临严峻挑战。2025年6月1日起实施的136号文提出:“不得将配置储能作为新建新能源项目核准的前置条件。”这标志着行业短期阵痛不可避免。

对于独立储能而言,失去强制配储后容量租赁收入渠道面临枯竭风险。不过,河北、新疆、内蒙古等地试点的容量补偿机制,可能成为未来独立储能的重要收益来源。

更大的挑战在于市场化生存能力的构建。394号文要求2025年底前实现全国电力现货市场全覆盖,采用15分钟滚动出清模式,实时电价波动可能超过300%。这对企业的预测能力和风险对冲策略提出了极高要求。

有专家分析表示,今年一系列的政策信号,对于光伏储能行业来说,意味着“政策底”,但肯定还不是“市场底”。光伏储能等行业的‘内卷’,和产能过剩、重复建设等也是有密切的关联,与地方保护也有着密切的关联性,因此建立全国统一大市场确实是非常必要,但如何执行落实,确保落后产能退出,还需要观察。“从目前的供需格局看,下半年光伏、储能等产品的价格依旧不乐观,整体上看,何时冗余产能出清,才能确保价格到底。”

立法反内卷,储能能否告别价格战?

业内人士研究发现,光伏行业由于亏损面更大,价格已经很低,去产能更像一场“零和博弈”,难度更大。而储能行业亏损面略小,下游产品价格有龙头企业支撑,去产能难度相对较小。

对于破除“内卷”,专家认为可以从两个方面来解决:一是淘汰落后产能,留下先进产能,整合之后重新出发,推动技术升级,唯有如此才能进一步降低度电成本和用户的用电成本;二是出海,将产能推向海外,因为很多海外国家确实是需要的,但出海需要质量合格的优质产品,因此留下优质优价的先进产能非常必要。

长期来看,反内卷立法不是限制行业发展的枷锁,而是引导储能从政策哺育走向市场化生存的路标。当技术战取代价格战成为行业主旋律,中国储能产业将迎来高质量发展的新起点。

本文数据统计与制表:裴丽娟

一审:刘亚珍

二审:裴丽娟

三审:潘 望

觉得文章有用就打赏一下文章作者

支付宝扫一扫打赏

微信扫一扫打赏

阅读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