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作者:访客

储能项目频频“急踩刹车”,行业换挡期如何应对洗牌?

访客 2025-07-29 14:42:06 53449
储能项目频频“急踩刹车”,行业换挡期如何应对洗牌?摘要: 中国储能网讯:据CESA储能应用分会数据库不完全统计,2025年以来,已有至少15个储能产能类、电站类项目相继终止、延期...

中国储能网讯:

据CESA储能应用分会数据库不完全统计,2025年以来,已有至少15个储能产能类、电站类项目相继终止、延期,储能产能类涉及的技术类型包括锂离子电池、钠离子电池、固态电池、储能逆变器、系统集成等项目,电站类涉及独立储能、光储、压缩空气等项目,涉及的投资资金超百亿元。

项目频频终止、延期并非偶然,而是行业从政策驱动转向市场驱动的必然结果,行业进入换挡期,一场深度洗牌已拉开序幕。

储能项目频频“急踩刹车”,行业换挡期如何应对洗牌?

01

储能项目频频按下“暂停键”

储能项目频频被按下“暂停键”背后是多重因素叠加的结果。

首先,政策风向的转变是直接诱因,136号文取消强制配储,394 号文促使电力现货市场建设提速,两项重磅文件的颁布让依赖政策红利的储能行业瞬间“断奶”,储能需求向市场内生动力转变。

此前,爆火的储能吸引了不具备技术储备的企业纷纷加入,甚至有很多跨界而来,另外,不少企业为抢占市场份额,盲目扩张产能,政策调整后,市场需求预期下降,项目收益难以保障,这就促使企业在规划产能时更加谨慎,摒弃盲目跟风投资项目,延期或终止成为必然选择。

如,海四达在6月终止了投资额达102亿的“30GWh钠离子及锂离子电池与系统生产基地项目”,原因就是新能源行业宏观环境的变化。

储能项目频频“急踩刹车”,行业换挡期如何应对洗牌?

其次,市场供需的失衡则加剧了这一现象。经过前几年的快速扩张,储能行业出现阶段性、结构性产能过剩。据据CESA储能应用分会产业数据库不完全统计,2024年新型储能新增装机达109.58GWh,仅储能锂离子电池生产制造项目计划年产能就达到了达832.2GWh。

供过于求导致价格战愈演愈烈,企业利润空间被严重挤压,自然对新项目持谨慎态度。

衡阳百兆瓦级盐穴压缩空气储能创新示范项目的暂停十分典型,该项目由中电雪盐负责建设,在2025年1月16日,中电雪盐董事会决定停止项目建设并办理清算注销手续。

原因在于湖南新型储能供给过剩、容量租赁低价竞争、缺乏政策有效疏导,导致新型储能电站项目收入普遍不及预期。

第三、技术迭代的压力也不容忽视。行业的高景气推动储能技术向多元、快速迭代方向发展,以储能电芯为例,技术迭代基本半年一个周期,314ah电池刚站稳脚跟,市场便朝着500+ah更高容量扑进。

这一过程中,部分企业因技术储备不足,现有项目方案面临快速过时的风险,不得不暂停项目以重新评估技术路线。

如,今年4月,科信技术3.6亿元“储能锂电池系统研发及产业化项目”项目延缓,技术迭代便是其中原因之一。

第四、国内外环境因素的变化。包括贸易保护主义、经济形势不确定性等,对储能行业产生冲击。海外储能相关产品库存压力较大,导致产品价格持续走低,海外市场开拓难度增加。

近两年,美国发起的关税战的“外溢”效应已经显现,据CESA储能应用分会产业数据库不完全统计,受贸易战和高关税影响,对美国的订单仅3.84GWh,同比骤降89.96%。

4月中,禾迈股份拟终止8877万元储能逆变器产业化项目、高澜股份终止10亿元“全场景热管理研发与储能高端制造项目”、国安达锂电池储能柜火灾防控和惰化抑爆系统扩产项目延期,均提到国内外宏观环境变化。

储能项目频频“急踩刹车”,行业换挡期如何应对洗牌?

02

洗牌背后的行业新逻辑

储能项目暂停、延期对行业发展有诸多影响:一方面,可能导致行业发展速度放缓,部分企业投资计划受阻,影响行业信心;另一方面,也促使行业重新审视发展路径,加快产能出清和技术创新,推动行业向更健康、理性方向发展。

这场调整并非单纯的行业收缩,而是市场在重塑竞争规则,催生出三大新逻辑:

从“政策依赖” 到 “市场导向” 的转变。过去,新能源强制配储政策让储能项目不愁销路,但随着政策取消,企业必须直面市场竞争。那些仅靠政策红利生存、缺乏核心技术的企业,将在洗牌中被淘汰。

从“规模扩张” 到 “质量提升” 的转向。行业初期,企业多追求产能规模,但如今,安全性、成本控制、能量密度等核心指标成为竞争关键。具备高循环寿命、低衰减率技术的企业,才能在市场中站稳脚跟。

从“单打独斗” 到 “生态协同” 的升级。储能并非孤立存在,而是与新能源发电、电网调度、用户侧需求深度绑定。那些能构建 “发电 - 储能 - 运维” 一体化生态的企业,将获得更广阔的生存空间。

储能项目频频“急踩刹车”,行业换挡期如何应对洗牌?

03

破局之路:洗牌之后行业将走向何方?

多重因素的影响下,本就处在洗牌期的储能行业将面临更加激烈的竞争环境,企业的应对策略决定着生存与发展。

技术突围是核心。加大研发投入,聚焦长时储能、钠离子电池、固态电池等前沿技术。一些头部企业通过改进锂电材料、优化系统集成方式、AI深度赋能,显著提高储能系统循环寿命、节省系统利用空间、优化储能系统充放电效率等,从而提升了品竞争力。

模式创新是关键。探索“储能 +” 模式,如储能与新能源电站联合运营、储能参与电网辅助服务等,拓宽盈利渠道、拓展储能应用场景。

风险管控是基础。企业建立科学的市场研判机制,避免盲目跟风投资。在项目规划阶段,充分评估政策变动、技术迭代、原材料价格波动等风险,增强项目抗风险能力。

洗牌加剧,行业将走向何方?

短期来看,储能行业的阵痛还将持续,项目调整可能进一步增多。但长远而言,这场洗牌将推动行业进入健康发展阶段。

行业集中度会显著提升,具备技术、资金、规模优势的头部企业将占据更大市场份额。同时,储能技术将加速迭代,成本持续下降,应用场景不断拓展,从新能源配套向电网侧、用户侧全面渗透。

储能项目的终止与延期,是行业发展的“减速带”,更是 “换挡器”。它倒逼企业摆脱路径依赖,转向技术驱动和市场驱动的发展模式。历经洗牌后,储能行业将更加成熟、理性,为能源转型提供更坚实的支撑。

觉得文章有用就打赏一下文章作者

支付宝扫一扫打赏

微信扫一扫打赏

阅读
分享